论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与防范——以W市土地储备中心为例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ye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现实需求和国家政策支持引导的双重作用下,各种类型级次的政府融资平台纷纷亮相。融资平台的出现,推动了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蓬勃发展,为防止经济过快下滑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也出现了一些亟需高度关注和解决的风险隐患。因此,有必要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政府融资平台运营风险的防范措施,为政府融资平台的后续融资提供建议和参考。  本文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运行模式出发,指出平台贷款的实质就是银行以政府作为交易对手,从而剖析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隐患,并相应解读银监会对政府融资平台的监管目标和监管方式。而土地储备中心作为地方政府间接出面向银行借款的载体,正好可以作为分析政府融资平台风险防范的代表案例。  在深入调查和对比国内土地储备发展的历史沿袭和发达国家土地储备运行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土地储备融资现存的三个问题: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较高、融资风险较大。然后以W市土地储备中心为案例,一方面从定位和职能、资金来源和融资模式、财务状况、经营状况去分析其运行模式,另一方面对土地储备具体项目进行量化分析,挖掘出土地储备具体项目的风险影响因素,如W市区域经济环境、W市区房地产供求情况、W市区土地供应情况及发展趋势、W市区房地产现状及前景、近年拟出让土地价格等因素都会影响土地储备项目的偿债能力。进而从贷款资金存在交叉混合使用情况、收储土地出让时间不确定性风险、流动性风险、纳入政府融资平台管理风险等方面指出W市土地储备中心的风险和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最后结合案例研究,分析了政府以土地作为资产进行经营所蕴含的风险,相应提出在立法层面、监管层面的风险防范建议,包括修改现有《预算法》明确地方政府可成为负债主体、采取强硬的监管立场去改善银行与地方政府的谈判地位等。并指出应通过自行或自主发债等手段去改变负债主体和债务结构,以此解决政府融资平台在负债主体构造上的缺陷,为政府融资平台的后续融资提供建议。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建筑施工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对建筑质量的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地区工业及布局发展习惯于以产值增长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其结果造成了普遍的重复建设和大量的资产浪费。处于对这种传统思维模式的反思,文中以资本的实际运营效益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