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中外交流更加密切,汉英语言接触也随之越来越频繁。语言借用是语言接触最普遍的结果,而最典型,且最容易发生的语言借用是词汇借用。历史上,英语外来语通过音译或意译的方式进入汉语。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英语不经过翻译或汉化,直接与汉语夹杂使用。本文将这种现象称为零翻译。2010年以来,有些国家部门规定,禁止在汉语出版物和电视节目中滥用外国语言文字或者英语缩写等表达。因此,作者认为有必要调查英语零翻译在汉语媒体中的使用现状。为了调查英语零翻译在汉语报纸和访谈节目中的使用现状,作者主要选取《羊城晚报》和《非常静距离》作为零翻译的语料来源,并通过随机抽样,总共选取2011年-2015年共60份《羊城晚报》和2010年-2016年共175期《非常静距离》。此外,为了证明即使更正式的报纸中也有使用零翻译,作者选取了与《羊城晚报》2015年相同日期的12份《人民日报》进行比较研究。本文对这些报纸和访谈节目中的零翻译进行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并试图回答以下研究问题:1.这些报纸和访谈节目中出现了多少零翻译?2.在报纸和访谈节目中使用频次较高的零翻译有哪些?3.这些零翻译以及它们的使用有何特征?4.报纸的书面语和电视节目中说话者口语中的零翻译有哪些异同点?通过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研究结果。首先,尽管国家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规定汉语出版物和电视节目中禁止随意夹杂外国语言文字,这些报纸和访谈节目中仍然存在许多零翻译,而且报纸中使用的零翻译比访谈节目中说话者使用的零翻译更多。具体而言,每一份《羊城晚报》中有100频次以上零翻译,《人民日报》中大约有50频次零翻译,而每一期《非常静距离》中最多会出现18频次零翻译。报纸中的零翻译中有70%为缩略语零翻译,停留在词汇层面,而且包含大量非专业人员难以理解的缩略语。与之相比,访谈节目中的零翻译有71.9%是词语零翻译,甚至包含1.5%的句子零翻译。这些零翻译上升到词汇及以上层面,而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更加紧密。由此可见,零翻译在汉语书面语中的分布更广,而对汉语口语的影响程度更深。其次,无论是报纸还是访谈节目中,50%以上的零翻译可以翻译为汉语。然而,由于多种原因,特别是由于年轻人求新求异的心理,零翻译被直接运用到汉语中。另外,零翻译在报纸和访谈节目字幕中的注释率相当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读者或观众对信息的理解与接受。再次,零翻译的使用会随着报纸中的不同领域或访谈节目中说话者的不同背景而改变。研究发现报纸中的经济科技领域使用的零翻译最多,大约占40%;而在访谈节目中,70后群体使用的零翻译最多,因为在总共825个零翻译中,70后群体使用了732个零翻译。女性比男性使用的零翻译更多,120名女性使用了539个零翻译,而120名男性使用了286个零翻译。值得注意的是,甚至有很多50后、60后也会使用零翻译。该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引起大众对零翻译现象的关注,增强他们对汉语的尊重保护意识,并为政府制定更加有效的语言政策提供参考。总而言之,英语零翻译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领域,影响到各个年龄层的群体。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而且值得深入探析。然而,零翻译不可以被全部否定,而应该客观分析,区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