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产性能优良的浮法玻璃,除玻璃本身熔化好这一先决条件外,锡液面的光亮洁净也是一个必备条件。锡槽是浮法玻璃制造技术的主要设备,熔化好的玻璃液流入锡槽后在一定的温度制度下,依靠表面张力和重力,完成摊平、展薄。由于温度很高,锡槽内会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氧会与锡反应生成锡的氧化物(SnO2、SnO),进而严重污染玻璃,使其产生雾点,光畸变、沾锡等缺陷。因此,浮法玻璃生产过程中要向锡槽内通入惰性与还原性保护气体,以防止锡液氧化。保护气体在锡槽内的含量、温度分布对玻璃形成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以日熔化量600t的浮法玻璃生产线所对应的锡槽内保护气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ANSYS-Fluent软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仿真研究。对两侧通气和砖缝通气两种模型进行了分析及比较;并且研究了添加分隔装置和调节气量两种方式对保护气体的分区分配的优化。本研究对仿真结果中具有代表性的截面进行分析,得出了两种通气模型中保护气体的具体流动形式及速度场、温度场、氢气含量分布。通过对比发现,两侧通气中锡槽二区密封更需要加强;从温度分布情况来说,由于砖缝预热作用,砖缝通气更加节能。但是由于砖缝通气方式中存在下层的回流低温保护气体,造成锡槽内的抛光区、徐冷区、成形区的水平温度和氢气含量分布不均匀。为了优化气体分布,在砖缝通气模型中分别添加两个分隔装置,研究发现分隔装置一定程度上阻挡了底部低温保护气体的回流,使得其周围的温度分布得到改善,氢气含量分布更均匀。此外,通过调节气量通入配比,增加一区保护气体通入量的方式对锡槽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锡槽内保护气体的温度在近玻璃表面的分布较原来更均匀,且氢气含量分布在锡槽的入口端变得更均匀,锡液裸露面上方及出口端氢气含量有所升高,这样有利于减少对锡液的污染,提高氢气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