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R运行效能及其动力学模型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cys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用分置式膜生物反应器工艺(简称MBR),以实验室模拟废水为处理对象,系统地考察了MBR的运行效能,重点对其工艺系统运行效果和物料平衡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MBR微生物增殖动力学模型和有机物降解动力学模型。实验中MBR的运行分为三个阶段:启动阶段,进水量为10L/d,水力停留时间(HRT)为48h,进水COD浓度为251.4~409.4mg/L,进水负荷为0.13~0.20kgCOD/(m3·d),水温为18.6~25.3℃,运行10天;负荷提高阶段,进水量由10.0 L/d逐步增至70.8L/d,污水的COD浓度由422.8 mg/L增至885.4mg/L,容积负荷相应地由0.2kgCOD/(m3·d)逐渐增加至2.96kgCOD/(m3·d)。整个负荷提高阶段,COD总去除率为93.4%~98.4%。其间,容积负荷和污泥负荷的变化对COD去除率没有明显影响。运行过程中,由于进水水质的变化分别在第23、32和47运行日形成了三次冲击负荷,容积负荷分别提高到3.60 kgCOD/(m3·d),4.00 kgCOD/(m3·d)和5.00kgCOD/(m3·d),但COD去除率仍高达96.9%,98.4%和97.8%,冲击负荷均未对反应器的运行效果产生影响;稳定运行阶段,使得反应器运行负荷为1.17~1.30kgCOD/(m3·d),COD的平均总去除率为96.5%,出水COD的平均浓度为15.2 mg/L。在整个运行阶段,污泥从感观上经历了由开始时灰褐色变为黄褐色的过程,污泥浓度由接种时的2436mg/L最终增至12380mg/L,MLVSS/MLSS有所降低。在反应器稳定运行后期,观察反应器内混合液的生物相,镜检发现后生动物轮虫。以上结果表明,MBR具有启动迅速,负荷提高快,有机物去除率高,运行稳定和抗冲击负荷能力强等优点,且可利用镜检生物相的方法来直观判断反应器的运行状态。实验中考察了MBR中的物料平衡关系,并在物料衡算方程的基础上建立了与以往研究不同的微生物增殖动力学模型和有机物降解动力学模型,求出了MBR处理模拟废水出水的最大比基质降解速率Vmax和基质饱和常数Ks,及理论产率系数Y、污泥衰减系数Kd之间的关系。物料平衡研究结果表明,MBR中COD的去除主要是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获得的,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无机悬浮物,并随着污泥龄SRT的延长和水力停留时间HRT的缩短呈线性增加。
其他文献
污水处理是我国需重点解决的环境问题,而大力进行污水处理的同时,又面临着对其伴生物——污泥处理处置的难题。石化污水处理厂产生的剩余活性污泥不仅含有硫化氢、卤族元素及
正确理解公允价值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深入研究公允价值会计的基础和关键。本文从公允价值的时态观、公允价值概念的本质以及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方面论述了我国学术
分析胡焕庸线两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的原因,有的放矢地提出改进措施,有利于实施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本文以胡焕庸线两侧的48个城市作为研究
《新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里明确指出学生在学习中所处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师要真正发挥导的作用,就必须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在教学实践中把自主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语文实践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少数学生还有一个缺点是书写错差,做题粗心,错题多,原因是书写随意,不讲格式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维果茨基重视心理发展与教学两者间的关系,他认为教学应与儿童的发展水平相一致,但在确定发展过程与教学的可能性的实际关系时,他主张应该至少
拉奎拉省是意大利中南部海拔最高的地区之一,也是地形起伏最大的地区之一,亚平宁山脉中段的Mariella、Sirente、Velino,包括山脉最高峰大萨索山(Gran Sasso)都位于该地区。而溪
本文从虚拟企业的特征入手,分析了虚拟企业相对于传统企业的优点,重点探讨了在虚拟企业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新常态下以内蒙古为代表的资源富集地区经济短期和长期结构都在发生改变,短期主要是投资和外需增长明显下降,总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减弱;长期主要是制度供给和教育研发水
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特征的信息化时代下,产品设计的创新也体现出新的特征,文章通过对信息时代特征进行分析,重点阐述在信息时代下,产品设计创新的原则以及新特征。
双醋瑞因是白细胞介素-1抑制剂,作为新一代治疗骨关节炎药物,能有效缓解骨关节炎患者疼痛,改善关节功能,且后续效应及安全性良好。文章对其相关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