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费一直作为人类社会的主内容。消费观对消费什么,怎样消费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消费的内含、属性、消费的层次性及其决定因素和产生消费的动力。分析了消费观的内含、作用及其决定因素。利用文献法,了解和分析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各个时期的消费观的地位及其历史作用。节俭消费观成为农业社会的主导性消费观是因为它与当时的科技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与节俭消费观相对立的是侈靡消费观。笔者通过文献获得的资料分析,认为侈靡消费观产生的两种根源:1)以享乐主义为出发点,2)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出发点。第一种侈靡消费观与当时的科技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而第二种侈靡消费观只是在社会出现问题时会起到暂时性的作用。在工业社会早期,节俭消费观仍然起着主导性作用,对资本的原始积累产生了积极作用,但由于侈靡消费观对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危机起了积极作用后,而丧失了其主导性地位。当侈靡消费观为各个资本主义国家推崇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先后出现了消费主义,致使消费异化了,从而引发消费结果失衡,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这样,人类进一步发展了以前未受重视的适度消费观。九十年代前后,人类逐渐步入信息社会并相继提出和倡导了绿色消费观、可持续消费观和科学消费观。这些消费观体现了消费的公平原则、适度原则与和谐消费原则。这是人的社会性的发展与升华的结果。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笔者认为适合中国转型社会特点的消费观应注重:1)大力培养市场化消费观,因为市场经济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同时要克服市场经济物的依赖性,优化消费结构。2)大力培养社会取向的消费观和生态型消费观,以缓解我国存在的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3)提倡个性消费观,进一步摆脱人的依赖性,为向人的第三历史形态迈进作出努力。这种适合我国转型社会的消费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