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县域经济上连城域经济、下接农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在西部占有很大比重,发展西部县域经济对于贯彻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解决“城乡二元经济”问题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十六大报告中,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县域”概念,号召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并将“县域经济”正式纳入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在以后的多次中央会议中,也多次强调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性。
要发展西部县域经济,就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有力支持。但是从西部县域的金融现状来看,其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却正在减弱。西部县域大量资金通过金融机构的渠道外流,且金融机构对西部县域“惜贷”现象日益严重。商业银行大量撤并县域网点,上收基层行的信贷权限,县域支行演变成为上级行的“储蓄所”。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农业发展银行,其业务主要集中于粮棉油收购资金的封闭管理,对西部县域经济的支持有限。农村信用社受制于产权机制不明晰、历史包袱重等原因,所发挥的支农作用越发有限;且近年来,其资金“脱农化”现象日益严重。邮政储蓄曾经的“只存不贷”更是直接造成大量资金外流出西部县域,在邮政储蓄基础上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受盈利性的驱动,信贷业务也正向“大城市、大企业”集中。民间金融法律地位不明,影响其作用的发挥。西部县域不仅存在着以上的“供给型”金融抑制,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需求型”金融抑制,两者都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研究西部县域金融抑制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探索解决西部县域金融抑制的对策,深化西部金融资源发展,完善金融机构的功能。这对于发展西部县域经济、缩小东西部差距、创建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文以西部县域金融为研究对象,以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理论与斯蒂格利茨、郝尔曼等的金融约束理论为理论基础,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理论分析、归纳演绎、实证研究等方法。文章对西部县域的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邮政储蓄等的发展历史与体制变革进行了回顾分析,探索西部县域现存金融体系的存在原因,并得出了西部县域存在金融抑制的结论。并对西部县域的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民间金融等金融机构所导致的“供给型”金融抑制与西部农民与中小企业中存在的“需求型”金融抑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以贵州省15县作为样本,用县域的经济与金融的面板数据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所得出的结果也证实了西部县域存在着金融抑制。最后,提出了深化我国西部县域金融的政策建议,即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与促进小城镇建设等措施,发展西部县域经济,为金融深化创造良好环境;重构多元化、有深度的县域金融体系,利用税收政策、货币政策、利率改革、法律强化等多种办法,引导与扶持金融机构为西部县域服务;建立完善的担保机制,为西部县域金融的发展提供优良的信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