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抑制问题研究

来源 :江西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bo1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县域经济上连城域经济、下接农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在西部占有很大比重,发展西部县域经济对于贯彻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解决“城乡二元经济”问题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十六大报告中,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县域”概念,号召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并将“县域经济”正式纳入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在以后的多次中央会议中,也多次强调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性。 要发展西部县域经济,就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有力支持。但是从西部县域的金融现状来看,其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却正在减弱。西部县域大量资金通过金融机构的渠道外流,且金融机构对西部县域“惜贷”现象日益严重。商业银行大量撤并县域网点,上收基层行的信贷权限,县域支行演变成为上级行的“储蓄所”。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农业发展银行,其业务主要集中于粮棉油收购资金的封闭管理,对西部县域经济的支持有限。农村信用社受制于产权机制不明晰、历史包袱重等原因,所发挥的支农作用越发有限;且近年来,其资金“脱农化”现象日益严重。邮政储蓄曾经的“只存不贷”更是直接造成大量资金外流出西部县域,在邮政储蓄基础上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受盈利性的驱动,信贷业务也正向“大城市、大企业”集中。民间金融法律地位不明,影响其作用的发挥。西部县域不仅存在着以上的“供给型”金融抑制,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需求型”金融抑制,两者都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研究西部县域金融抑制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探索解决西部县域金融抑制的对策,深化西部金融资源发展,完善金融机构的功能。这对于发展西部县域经济、缩小东西部差距、创建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文以西部县域金融为研究对象,以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理论与斯蒂格利茨、郝尔曼等的金融约束理论为理论基础,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理论分析、归纳演绎、实证研究等方法。文章对西部县域的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邮政储蓄等的发展历史与体制变革进行了回顾分析,探索西部县域现存金融体系的存在原因,并得出了西部县域存在金融抑制的结论。并对西部县域的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民间金融等金融机构所导致的“供给型”金融抑制与西部农民与中小企业中存在的“需求型”金融抑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以贵州省15县作为样本,用县域的经济与金融的面板数据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所得出的结果也证实了西部县域存在着金融抑制。最后,提出了深化我国西部县域金融的政策建议,即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与促进小城镇建设等措施,发展西部县域经济,为金融深化创造良好环境;重构多元化、有深度的县域金融体系,利用税收政策、货币政策、利率改革、法律强化等多种办法,引导与扶持金融机构为西部县域服务;建立完善的担保机制,为西部县域金融的发展提供优良的信用环境。
其他文献
本文以具有微观基础的货币型结构增长模型为工具,以通过使用成本最小化的技术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厂商作为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来分析和说明一个多技术的多部门的动态经济运行,并
自“三农”问题提出以来,党和国家在观念的转变、政策的转型和实施等方面已作出了诸多努力,“三农”工作的成效也是十分明显的。依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以粮食等农作物产量为代表
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金融开放的程度也在逐渐加大,研究贸易开放度问题已经很多,关于金融业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