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的建构与反思——毛姆作品的异国想象研究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b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姆是二十世纪英国文学中最富有“异国情调”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是旅行与创作的一生,他走过无数国度,满怀热情地创作了许多以异国为背景的文学作品。毛姆对异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书写都带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他的创作揭示了异国景观独特的美和异国精神文化的独特内涵,把读者带入现实与虚构相交织的文本中,通过形象生动的乌托邦描绘引起人们对文化的反思。本论文试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相关理论路径切入毛姆的长短篇小说、游记、随笔等创作,结合城市文化研究和生态批评研究来分析毛姆的乌托邦情结和异国想象的成因,挖掘文本中独特的异国形象所蕴含的深层意义,阐明异国想象在毛姆的精神探索和文化反思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而总结出毛姆的异国想象的独特贡献和价值。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毛姆的创作情况,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毛姆作品的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和不足,以及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与研究价值。除了绪论部分,正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章着重分析影响毛姆异国想象形成的可能因素。任何作家对异国的想象都是双重想象物。首先有欧洲社会的集体意识和前人文学作品对毛姆的创作的影响,这一方面要从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心理、外交关系等多个层面考察集体想象物;另外,还要从个人化方面去分析毛姆背离了社会集体想象的原因,即毛姆的旅行经历、思想、情感等心理因素以及他自身文化的复杂性对毛姆心目中异国形象形成的影响。  第二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以塔希提岛、中国、印度和西班牙这几个国家为例探究毛姆作品中异国形象的特质和文化象征。毛姆对异国的书写不是完全的虚构或复制再现,而是结合毛姆个人情感和所见所闻的想象性建构。本章从文本内部着手,探析词语、等级关系、故事情节背后的深层含义,分析毛姆心中理想的乌托邦形象是如何在文本中具体地被描述的。  第三章是对第二章的对立和补充,研究毛姆作为想象主体对“自我”(西方社会)的解构,渗透城市文化理论研究西方现代大都市的生活。分析毛姆作品中身处异国的西方人形象,即在复杂的他者语境和东西方文化冲突中来审视“自我”、反思“自我”。揭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病和现代西方人的堕落,全面地批判了西方集体意识中的傲慢与偏见。  最后一章总结毛姆异国想象生成的价值取向。毛姆书写异国的目的是进行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他的态度表现为对“他者”的认同和对“自我”的质疑,希望利用异质文化补救自身文化。他的作品是对理想的文化身份构建的一种尝试。
其他文献
  沦陷区文学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特殊组成部分和现代文学史发展的一个环节,近年来已逐渐进入到研究者的视野。在特殊的历史境遇中,沦陷区文学生产以及文学面貌都呈现出独异
《都市碎戏》是陕西电视台一档方言栏目剧,是陕西电视台倾力打造的陕西特色方言电视剧,时长30分钟,自2005年5月推出以来,以喜闻乐见的内容题材和方言剧的表现形式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创造了陕西电视台后黄金时段的收视高峰,引发了当地的碎戏热潮,迅速成长为在陕西当地颇具影响力的栏目,培养了广泛的碎戏拥趸,成为落实“三贴近”最具成效的形式之一,同时为陕西电视台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央视索福瑞的统
本论文试图通过对刘呐鸥文艺活动的观照,透视其与上海的关联,实现对刘呐鸥的总体客观认知.本论文共分翻译推介、文学创作与电影活动三章.第一章从接受的角度系统地分析了刘呐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梁启超“文界革命”的理论主张冲破了传统散文的各种清规戒律,使散文从“文以载道
本文依据田野调查收集的语料和自己对母语的感知自造的一些句子,通过参考相关文献资料,运用描写法、比较分析法和归纳法,在一定程度上总结出了赤峰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特点
从英汉两种语言的词语分类可以看出,汉语词类中有数词和量词之分,而英语则只有数词之说。虽然也有起量词作用的词,但这类词却归属名词之列。因此,对英汉数量词进行对比分析是有必
本文以“生命意识”为视角观照萧红及其作品,通过研究其对人类生存状态和复杂的生命现象的描写,及其对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等具有终极意义的人生大问的追问,对萧红及其作品给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