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创商誉计量探讨

来源 :江西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h700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商誉问题一直是困扰会计界的一个难题。有很多学者著书立说来研究这一问题,但是从浩如烟海的相关文从中,研究外购商誉的确认、计量和自创商誉的形成、来源或本质的文献都较多。但纯粹研究自创商誉计量方面的文献却相对较少。笔者认为,在自创商誉的研究方面,其形成和来源固然重要,特别是对于现实的企业来讲更是弥足珍贵。但是,其中自创商誉的计量更应是重中之重。不仅直接牵涉到自创商誉的确认,更代表了未来会计计量的发展方向。我们的财务会计为要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相关、更可靠的信息,自创商誉的计量必是需大力研究的领域。 笔者首先从商誉的产生及演进出发,回顾了商誉从最早的法学概念被引入会计界的过程,而后从商誉的最重要的分类——外购商誉与自创商誉中引入自创商誉的概念,并总结了前人关于自创商誉的相关理论,强调了自创商誉最重要的两种理论观点,超额收益观和剩余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引入了与这两种观点向对应的自创商誉计量模型——直接法和残值法。并对这两个模型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笔者认为,在对商誉本质的解释上来讲,超额收益论更多揭示了商誉的本质属性,但就计量而言,残值法更符合会计计量的特点,更可能为实务所接受。基于以上分析,笔者结合超额收益论及残值法的优点,提出了经过改良的既体现了商誉本质特征又符合会计计量特点的商誉计量模型。最后笔者探讨了我国完善自创商誉计量的相关措施。 本文的主要创新在于深入比较了以超额收益论为理论基础的直接法和以剩余价值法为理论基础的残值法,并提出这两种方法在理论与实务上的不同,否定了直接法与残值法一致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的评估模型。
其他文献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职院校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6年,江西省高职院校已达48所。它们肩负着培养生产、技术、服务、管理第一线的中高级技术
以传统皮革艺术技法、现代艺术内核与当代设计理念三者相结合,运用以例为鉴的方法论,对我国当代皮革艺术的发展进行了探究.以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皮革材料在实例中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