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30403不锈钢焊接接头低温冲击韧性和腐蚀性能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yu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氏体不锈钢(ASS)是指以奥氏体为基体相的不锈钢,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S30403不锈钢是ASS中的一种。在某些特定环境下,S30403不锈钢的抗冲击性能和耐腐蚀性能是影响其寿命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以不同热处理工艺条件下的S30403不锈钢焊接接头为材料,通过试验研究了热处理对其低温冲击韧性、腐蚀性能的影响,并且依据试验数据,利用相场法对S30403不锈钢焊接接头的点蚀和电偶腐蚀进行了模拟。论文具体工作内容和结果如下:组织分析:通过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透射电镜(TEM)分别对S30403奥氏体不锈钢接头的宏观与微观组织进行观察,研究热处理工艺对接头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热处理工艺的接头,其组织的形貌、尺寸之间有所差异。热处理条件为590℃×1.5h时,其晶界附近会出现大量富铬碳化物。低温冲击韧性研究:通过低温冲击韧性试验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S30403不锈钢焊缝低温冲击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热处理工艺下的S30403奥氏体不锈钢焊缝的平均冲击值相对于焊态焊缝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下降程度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腐蚀性能研究:通过电化学腐蚀试验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S30403不锈钢焊缝的电化学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使S30403不锈钢焊缝的腐蚀敏感性增大,且腐蚀敏感性随着热处理温度的提高而增大;热处理使S30403不锈钢焊缝腐蚀后的腐蚀速率减小,且腐蚀速率下降的程度随着热处理温度的提高而增大;热处理使S30403不锈钢焊缝的电偶腐蚀效应减小,且减小程度随着热处理温度的提高而增大。点蚀模拟:利用相场理论和相关试验数据研究了S30403不锈钢焊缝的点蚀。结果表明:在点蚀的活化控制阶段,点蚀深度与时间成正比;在点蚀的扩散控制阶段,点蚀深度与时间的1/2次方成正比;根据模拟结果计算出的阳极极化曲线在活化控制阶段与Tafel曲线拟合良好;相场引导方程中的界面动力学参数与界面移动速率成线性关系;界面动力学参数越大,则腐蚀速率越快,点蚀坑的深度也越大;二维点蚀扩展过程中的点蚀边界上每一个点的扩散距离在相同时刻都相等。电偶腐蚀模拟:利用相场理论、电偶腐蚀理论和相关试验数据研究了S30403不锈钢焊缝的电偶腐蚀。结果表明:相场引导方程与电偶腐蚀引导方程可以通过界面动力学参数相耦合;相场引导方程中的界面动力学参数与电偶腐蚀引导方程中的腐蚀电流密度相关;S30403奥氏体不锈钢中的阴极(奥氏体)在电偶腐蚀过程中会受到作为阳极(铁素体)的阴极保护作用;阳极的腐蚀程度不均匀,且腐蚀程度与电流密度的分布相关。点蚀和电偶腐蚀的模拟结果表明:相场方法对于理解腐蚀的过程很有帮助。
其他文献
在现代建筑工程建设中,科学开展结构设计具有重要的安全意义、经济价值。伴随城市的发展,高层住宅项目不断增多,本文探讨了高层住宅结构形式,围绕具体的住宅小区项目展开分析,详细论述了高层住宅结构设计与计算分析结果,并提出相应的结构优化设计要点,以供参考。
小型化与高集成化是未来电子封装技术向三维堆叠式方向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作为其中主要关键技术的垂直硅通孔(TSV)也在向更小孔径、更大深宽比的目标迈进。然而作为TSV关键工艺的绝缘层制备已经在传统方法中遭遇到了低保型性、成膜质量不佳亦或是生长速率低、无法满足大规模生产等瓶颈。同时面对日益扩大的低温乃至常温制造要求,探索一种可以低温下在大深宽比TSV内制备高保型性的绝缘层的需求更为迫切。由是,本文基于电
微细电火花加工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对制造业起着重要影响。在微细电火花加工中,电极磨损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尤其是在尖端或转角部位。其主要原因是微细电火花加工过程中会有高频电流通过导体,此时会产生集肤效应,干扰导体的电流密度分布。基于这一原理,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内外两层的圆柱组合电极结构,想要控制电流的密度分布。并基于电磁理论,研究了电流密度分布对复合电极刀具磨损的影响。本研究设计了一种组合电极模型,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但长期以来德语界只有它的一些片段的翻译。直到2016年,瑞典汉学家林小发Eva Lüdi Kong出版了她的译作《Die Reise in den Westen》才有了第一部完整的德译本西游记。这本书的翻译给了译者不小的挑战,而她通过自身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译作在德语界被广泛接受。本文将在目的论视角下分析Eva Lüdi Kong译本中的名称、数字及其计量单位
镁合金作为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密度最小的金属结构材料,在航空航天、武器装备、交通运输以及电子产品等追求轻量化的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Mg-Gd-Y系合金在室温和高温条件下均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是理想的轻量化结构材料。但是在实际熔炼和铸造过程中发现,由于Mg-Gd-Y系合金中的Y性质活泼,极易形成氧化钇夹杂,这种夹杂往往以氧化膜碎片的形式分布于铸件内部,对基体割裂作用大,严重损害了铸件的力学性能,降低
铝合金热冲压成形工艺因其工艺特点能够生产高强、高精度且形状复杂的车身零件,使铝合金广泛应用到汽车车身上成为了可能。然而铝合金热冲压成形工艺的力学和失效行为与传统的室温成形工艺不同,同时传统的基于室温条件下得出的成形极限理论预测方法不足以有效预测出热冲压成形条件下零件的成形性能。因此对铝合金热冲压成形性能进行研究并建立可预测其成形缺陷的模型具有学术和工程意义。本文针对AA6016铝合金,分析其在热冲
通过快速凝固技术使合金非晶化是提高TiAl合金性能的有效手段,在快速凝固过程中发生的“液体-过冷液体-非晶”转变过程中,体系中的热物理性质、结构和动力学性质均会发生持续的变化。本文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TiAl合金快速凝固过程中的热物理性质、结构和动力学性质,为TiAl非晶合金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了系统性的理论基础。首先,通过基于嵌入原子法(EAM)势的分子动力学模拟(MD)研究了不同成分的T
在汽车轻量化与零件集成化背景下,非等壁厚螺纹板类板材零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保证零件的刚度与连接强度要求,塑性成形工艺成为实现此类零件整体成形的重要方式。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冲锻复合工艺和铲旋工艺方法,但这两种方法各有其局限性。随着板料体积成形工艺的发展,出现了一种可控变形区镦锻工艺方法(upsetting with a controllable deformation zone,U-CDZ)。
由于尺度效应的存在,微细电火花加工技术不能像宏观尺度一样,被认为是一种没有宏观力的特种加工手段。在微细电火花加工中常用的微细电极,是一种大长径比、低刚度的微细电极。在加工过程中,往往会发生振动现象,工件的尺寸和精度会因此受到影响。所以电极与工件之间的放电冲击作用不可忽视。针对微细电火花低刚度电极的不稳定性,设计了一种微细电极末端振动位移测量实验,采用单点单脉冲放电,选用直径500μm长度80mm的
作为一种新兴的金属增材制造技术,选区激光熔化技术(SLM)由于其可生产传统减材制造方法难以生产或生产成本高昂的具有复杂几何结构的高质量零件而得到广泛关注,并已应用在如航空、航天等领域。但SLM技术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较大且各向异性的残余应力会使成型件发生几何变形并可能严重损害其力学性能。为了推动SLM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工业应用,必须更好地理解残余应力在SLM成型过程中的形成机制和残余应力在SLM成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