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凤太矿集区是西秦岭金、铅锌矿产的重要产区之一。该区构造控矿已成为共识,但对具体的构造型式、控矿机制尚缺少详细分析,对区内岩浆活动对成矿的贡献认识也存在分歧。因此,本文以凤太矿集区内中生代(控矿)构造和中酸性岩浆岩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地质调查与构造解析,结合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分析,取得如下认识:1、凤太矿集区内发育断裂、褶皱、节理、线理等众多构造形迹,断裂以NWW向规模最大,主要表现为片理化带;复式褶皱非常发育,常呈紧闭线状;节理构造以NE向剪节理最为优势,线理主要为B轴线理,向SEE或NWW方向缓倾伏。NE向节理和B轴线理显示南北分带变化,矿集区中部(大致为古岔河-殷家坝主向斜轴以北,苏家沟-两河口二级背斜轴以南)NE向节理倾向为NW向,线理向SEE倾伏;该带南北两侧节理倾向为SE向,线理倾伏向为NWW向。不同构造形迹相互配套组合组成压扭性走滑双重构造,形成于左行走滑剪切衍生的NE向主压应力场中。2、构造变形发生于中生代,以中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最为强烈。构造变形序列划分为6个阶段:①泥盆纪时期,碎屑沉积形成层理(So);②早-中三叠世,新生变质矿物白云母、绢云母等定向排列,构成千枚理(S1);之后形成NWW向褶皱、线理及褶劈理(S2);③左行剪切作用主导下,NWW向脆韧性剪切带形成;褶劈理S2局部变形呈褶劈理S3;④随构造层次向脆性域抬升,褶皱翼部地层滑脱形成NWW向脆性断层,核部发育纵节理;同时NE向断层、节理、破劈理叠加于早阶段构造之上;⑤NNW向断层形成于构造活动末期;⑥主期变形后,在垂向应力主导下形成少数张裂隙和正断层。3、区内中生代中酸性岩浆岩多为准铝质花岗岩,属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显示Ⅰ型花岗岩特征。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其可能来自两种源区,一类源区有石榴子石残留,而无斜长石残留,形成深度较大;另一源区残留相无石榴子石,但有斜长石残留,形成深度偏浅。花岗岩类形成于早三叠世-中三叠世末(250Ma左右)的俯冲环境、中三叠世末-晚三叠世的陆陆碰撞造山(约230-220Ma)及晚三叠世-早侏罗世(220Ma-190Ma)之后的后碰撞环境。4、凤太矿集区内金、铅锌(铜)矿化显示南北向分带:北带以金、铅锌为主,发育少量铜;南带以铅锌为主,发育少量铜、金。脆-韧性剪切带的发育为金成矿流体的形成、运移提供了动力和通道;剪切带内早阶段形成的压性构造及压剪性构造和晚阶段NNE向脆性裂隙系统,为矿质沉淀提供了空间。铅锌矿床主矿体的产出主要受背斜及岩性界面(硅钙面)控制,翼部矿体受层间断裂控制;晚阶段NE和NW向断裂矿化较弱,通常破坏矿体。变形变质引发区域地层脱水、成矿物质活化,形成动力变质含矿热液。在构造应力和温度梯度的驱动下,变质水及岩浆水沿NWW向断裂向上运移,形成混合流体。在脆韧性剪切带、背斜核部、NE向节理内,流体失稳导致金-铅锌等成矿物质沉淀,形成各类矿床。5、构造活动、岩浆作用与成矿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相耦合,集中于中晚三叠世-早侏罗世(230-190Ma)。在区域碰撞造山作用过程中,以构造变形为主导,构造-岩浆-流体活动相互促进、影响,形成了凤太矿集区现今的构造样式和金-铅锌(铜)多金属成矿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