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所学校就如同一个王国,它有着自己独有的管理模式和日常行为规范,并在自己的时间刻度里经久不息循环往复地运转着,以此极力地向外界彰显其与众不同的特色,而这种特色的彰显主要通过其校本课程的开发得以实现。自2001年新课程改革以来,在中小学中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校本课程开发和研究的热潮。而这其中大多数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及研究都是以艺术教育为切入点展开。经历了十多年的探索与发展,以艺术为载体的校本课程开发在一线中小学教育中到底经历着怎样的发展变迁,有着怎样的运行模式,遭遇着怎样的生存考验,又有着怎样的发展瓶颈?本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选取以民族音乐为载体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N小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访谈与观察资料的收集,在理清N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历程的基础上,一方面在时间的脉络中对N小学民族音乐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实施等方面做客观真实的呈现,另一方面运用艺术教育、审美教育、艺术哲学等相关理论对现实状况做深度的探究与分析,试图揭示N小学中以民乐为载体的校本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实施等方面存在的矛盾与困境。在对矛盾与困境的立体多维度的深描与剖析中,澄清矛盾的实质与成因,展现小学艺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真实样貌,以期引发人们对于以艺术为载体的校本课程以及艺术教育的深入思考,从而促进小学艺术校本课程更好的发展。通过研究发现,在N小学民乐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民乐校本课程目标由于受外部环境与自身因素的影响而存在着对功利性与人本性两种价值目标的追求;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力图达到技能与素养的统筹兼顾,但却未能恰当地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导致课程内容形成了偏重技能与偏重素养两者并立的局面;在课程实施中亦存在着单纯技能教授与艺术素养熏陶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总之,N小学民乐校本课程开发呈现出两条平行并立的开发方案,其开发的过程表现为在两者之间不断徘徊与挣扎的困顿局面。这种困境具体表现在怎样权衡艺术教育人本化的理想与功利化的现实、如何整合学校艺术教育资源、怎样将专家的课程建议与本校的教学实际相融合这三个突出方面。而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是民乐校本课程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扮演着复杂、矛盾、多重的角色身份。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导向、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学校谋求自身的发展、学校之间的相互竞争、家长需求、学生需要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与彼此交织中,N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如同带着脚镣舞蹈,在挣扎、徘徊与曲折中以其自身独有的特色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