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影响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预后的因素,通过Cox回归分析模型找出与Pca预后密切相关的指标。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到2010年间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341名Pca患者的资料,对其进行随访并对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计算总生存率和疾病特异生存率。用卡方检验统计各资料的临床病理指标与免疫组化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生存函数分析运用Kaplan-Meier法,绘制各自的累积生存曲线图,并采用Log-rank法进行显著性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运用Cox回归,筛选出Pca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结果(1)末次随访时间为2010年12月31日。末次随访时190例生存,108例死亡,失访43例。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82.00(58.67~105.33)月,l、3、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90.3%、57.4%、36.8%,疾病特异生存率为91.1%、60.7%、40.0%。(2)临床病理指标组的单因素COX回归分析:阳性点数百分比(Percentage of Positive Cores,PPCORE)(HR=4.16,P=0.003)、格里森评分(Gleason Score,GS)(HR=1.24,P=0.02)和远处转移(HR=1.67,P<0.001)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其中PPCORE的HR最高。(3)临床病理指标组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转移情况(HR=1.67,P=0.002)是影响Pca生存期的最主要危险因素。无转移、M1a与≥M1b生存率分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X2=39.60,P<0.001),三者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79.52±3.92(CI71.83~87.21)月、53.61±9.53(CI34.93~72.28)月和44.69±4.36(CI36.13~53.24)月。(4)免疫组化标志物组:COX回归分析显示,Ki-67表达阳性,预后较差(HR=1.49、P=0.002)。卡方检验显示Ki-67表达和GS是否大于7有关(P<0.001),而PSA、PSAP、P63、α34βE12和GS是否大于7无关(P﹥0.05)。结论(1)PPCORE越高、GS越高、有远处转移和Ki67表达阳性者Pca预后越差,其中PPCORE对生存率的影响最高。(2)转移情况是影响Pca生存期的最主要危险因素。(3)对于Ki-67表达阳性的Pca病例建议采取积极治疗方案。第二部分不同穿刺点数的前列腺系统性穿刺术的比较目的通过比较不同前列腺系统性穿刺术式的阳性率和阳性点数百分比(PPCORE),进一步探讨穿刺术式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至2010年间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4ng/ml且接受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系统性13点穿刺活检的患者409例,接受系统性6点穿刺活检的患者19例,并假设系统性13点穿刺中减少前列腺中线3个穿刺点为系统性10点穿刺术式。分别比较各穿刺术式的并发症发生率,不同T-PSA组及不同前列腺体积中各穿刺术式的阳性率以及不同穿刺术之间PPCORE。结果13点穿刺和6点穿刺术后血尿发生率分别为53.3%和15.8%,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血便、感染、疼痛、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等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13点穿刺和10点穿刺阳性率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一穿刺术式中,不同T-PSA水平组之间的穿刺阳性率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相同T-PSA水平组之间,13点穿刺和10点穿刺的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前列腺体积组之间的穿刺阳性率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相同前列腺体积组之间,13点穿刺和10点穿刺的阳性率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10点穿刺的PPCORE平均为0.282±0.380,13点穿刺的PPCORE平均为0.286±0.382,两者的PPCORE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865)。结论(1)10点穿刺术式和13点穿刺术式的阳性率及两者的PPCORE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且10点穿刺术式的血尿的并发症率可明显减少。(2)随着PSA的升高,前列腺癌检出率逐渐升高。随着前列腺体积的增加,前列腺癌检出率逐渐减少。(3)当PSA﹥100ng/ml时,如前列腺体积<40ml可选取6点穿刺,前列腺体积﹥40ml可选取10点穿刺;当PSA<100ng/ml时,如前列腺体积<40 ml可选取10点穿刺,前列腺体积﹥40ml可适当考虑增加穿刺针数,如18、21、24针数等。第三部分前列腺穿刺点数选择的logistic回归模型的建立目的通过前列腺穿刺活检术PPCORE相关性研究,建立logistic模型预测穿刺数目。材料与方法2001到2010年间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451名患者接受TRUS引导下13点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对他们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每个病人的临床资料指标包含:年龄(age)、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游离与总PSA比值(F / TPSA)、前列腺体积(PV)、移行区体积(TZ)、PSA密度(PSAD)、移行区PSA密度(PSATZ)、(F/T PSA)/PSAD、直肠指检(DRE)和TRUS结果。对13个穿刺点及每个前列腺区域的阳性例数进行方差分析。用Spearman分析PPCORE和各指标的相关性。以每个穿刺的PPCORE作为因变量,各因素作为自变量,导出线性回归方程。通过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来比较两个PPCORE组别中各因素之间的差异。运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曲线建立预测穿刺阳性的模型及预测PPCORE是否≥0.5的模型,得出预测P值。P<0.05可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检查对象的中位年龄为72岁。血清PSA的中位数为19 ng/ml。451名检查对象中,210例(46.6%)诊断阳性。总体的PPCORE平均为0.30±0.38。前列腺各个穿刺点的阳性率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预测是否穿刺阳性的logistic回归分析:PSAD越大(OR= 12.606, P<0.001),DRE阳性(OR = 3.067, P<0.001)提示前列腺穿刺活检阳性可能性越大。活检阳性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是:logit P=-8.311+ 0.083age+ 1.121DRE +2.534 PSAD,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03和0.773。P的临界值取0.343比较理想,P值≥0.343时,考虑Pca可能性大。(3)TPSA、PSAD和PSATZ均和PPCORE显著正相关(r =0.52、0.57、0.57)。(F/T PSA)/PSAD和PPCORE显著负相关(r = -0.55)。所有变量与穿刺是否阳性有关(P<0.001)。TPSA、F/T PSA、PSAD、PSATZ、(F/T PSA)/PSAD与PPCORE是否大于0.5关系密切(P=0.024~<0.001)。(4)PPCORE的多元回归方程可得DRE是预测PPCORE的良好指标。(5)PPCORE是否大于0.5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是:logit P = 0.042- 0.003 *TPSA+0.176*PSATZ,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612和0.703。P的临界值取0.595比较理想。当P值≥0.595时,考虑PPCORE≥0.5可能性大;当预测值<0.595时,PPCORE<0.5可能性大。结论(1)难以选取特定穿刺点作为重点穿刺。(2)临床上应注重DRE的检查。(3)根据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logit P=-8.311+0.083age+ 1.121DRE +2.534 PSAD得出:当预测值P≥0.343时,则Pca可能性大,可建议患者作前列穿刺活检。(4)在10点穿刺术活检基础上,我们再根据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logit P = 0.042-0.003*TPSA+0.176*PSATZ得出:当预测值P≥0.595时,则PPCORE≥0.5可能性大,可适当考虑减少穿刺针数;当预测值<0.595时,PPCORE<0.5可能性大,可适当考虑增加穿刺针数,如18针、21针、24针数等,具体穿刺针数依照各临床医生的穿刺经验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