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来群岛位于亚洲东南部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辽阔的海域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岛群,由2万多个岛屿组成。今群岛上的主要国家有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东部)等。唐中期以后,中国对外贸易主要线路逐渐从陆上丝绸之路转向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迅速,马来群岛凭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中转地和集散地,各国商人云集于此。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中国的陶瓷、丝绸等货物经海路到达此地后进入印度洋,运往孟加拉湾、波斯湾及红海沿岸各港口。近几十年来,随着水下考古的兴起和快速发展,出水遗物成为了考古材料的重要来源。在中国南海海域和马来群岛附近海域发现了大量的7-13世纪的沉船遗址也为探究中外交流提供了新材料和新佐证。本文拟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和集散港口最多的区域——马来群岛入手,运用考古学方法与手段,在考证当地出土和出水文物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的考古材料和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探究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和西方、马来群岛国家和我国中原王朝的交流情况。本文分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释本文的选题缘由及意义,回顾国内外学界对马来群岛及中国相关之唐宋文物和遗存(外销瓷与窑口、外流之铜钱、沉船遗址等)的研究以及马来群岛古国与中国海上交通、贸易的研究,并对本文中涉及的时空范围、自然地理环境和概念界定等相关问题进行论述。第二部分:主要对马来群岛发现的唐宋时期中国文物及其附近海域发现的同时代沉船文物进行梳理和概括。第三部分:基于马来群岛及其附近海域发现的7-13世纪沉船出土出水的唐宋时期文物,结合国内同时期遗物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本章的比对研究可知,国内主要外销之窑口:越窑、长沙窑、德化窑和龙泉窑,在瓷器外销中已不仅仅是输出内销剩余之产品,特别是长沙窑已将外来因素融入进外销产品中,德化窑通过产品将中国文化和审美传播出去;在马来群岛流通的唐宋铜钱和当地铸造的圆形方孔钱说明其货币更受中国影响。反映了当时马来群岛处于以唐宋王朝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圈的影响范围下。第四部分:通过列举与唐宋王朝同期的7-13世纪马来群岛古国及其社会经济状况,简述唐代的“广州通海夷道”和宋代的“南洋诸蕃水道”,结合历史文献记载,论述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认为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中国和马来群岛古国的鼓励和支持,民间市舶贸易的繁荣和移民的影响使中外贸易由“经商贸易”向“侨居贸易”进行转变,将两地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关系推入了一个有别以往的新时期。第五部分:结语,总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