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属于典型性草原,是目前我国现有草原中生态环境保护最好的草场。近年来也是蝗虫灾害多发区,蝗虫灾害已成为其农牧业生产重大危害之一。本文主要从草原蝗虫多样性和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防治草原蝗虫对其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进行研究分析。主要研究结果: 1 蝗虫对克氏针毛(Stipa krylovii)取食量的研究 不同草原蝗虫对克氏针毛(Stipa krylovii)取食量上差异很大:狭翅雏蝗(Chorthippus dubius)3龄若虫0.00447g/头·天,4龄若虫0.01g/头·天,5龄若虫0.01428g/头·天,成虫0.01835g/头·天。宽须蚁蝗(Myrmeleatettix palpapis)3龄若虫0.00486g/头·天,4龄若虫0.00747g/头·天,5龄若虫0.01176g/头·天,成虫0.01937g/头·天。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 B.Bienko)3龄若虫0.0355g/头·天,4龄若虫0.0694g/头·天,5龄若虫0.1824g/头·天,成虫0.1475g/头·天。 2 蝗虫发生与牧草产量的关系分析 草原牧草长势对蝗虫的取食有一定的内在关系,研究表明:草原牧草长势良好补偿能力强则能够承受食量较大的像亚洲小车蝗这类大体型蝗虫一定数量上的危害。而遇到像旱灾的年份牧草长势差补偿能力弱则无法承受这种食量大的蝗虫危害,这时候蝗虫的优势种发生变化,转为以食量小的狭翅雏蝗和宽须蚁蝗为优势种。这两种蝗虫的食量与亚洲小车蝗相比要小得多,即使发生密度较大时也能对牧草生长起到促进作用。 通过蝗虫在不同密度下对牧草产量影响的结果得出:与亚洲小车蝗相比,小体型蝗虫狭翅雏蝗、宽须蚁蝗等在较大密度(30头/m~2)对牧草生长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原因分析:狭翅雏蝗整个生活史的取食量是0.0105355g/头·天,宽须蚁蝗是0.0106736g/头·天,这比亚洲小车蝗3龄若虫的取食量还小的多。在牧草长势较差情况下,这种取食量小的蝗虫生存空间大从而取代了亚洲小车蝗优势种的地位。 3 绿僵菌防治草原蝗虫对其多样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