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前,由于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结构、经济制度,以及偏激的社会意识形态定位等原因,我国的民间慈善组织逐步走向衰落,即使是官办慈善组织,也与国际社会慈善规则相去甚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居民收入“两极分化”逐渐扩大,城乡低收入群体、弱势群体大批产生;农村人民公社解体后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农户重新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单位,农产品生产周期长、交易时间短,以及自然灾害频发等特点造成了慈善需求的井喷式爆发;我国特有的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带来的就业压力、下岗职工再就业压力,以及企业普遍不能提供安全健康的生产场所等因素,不仅衍生了大比例的精神病患者群体(2010年达到1亿人以上,全球4.5亿),也人为间接地扩大了残疾人群体规模,这一切都对社会慈善组织,特别是民间慈善组织健康发展提出了客观需求、社会需求。按照国际惯例和慈善组织发展的一般规律看,这种需求实质上是呼唤我国民间慈善组织的规模化发展。对应这种社会需求,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客观上需要一个能够健康发展的科学管理模式。本文的主旨就是通过对我国的民间慈善组织发展现状特点分析,对民间慈善组织健康发展的障碍如何变通并且有效解决,提出研究结论和推行策略。本文的写作思路总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言,主要是交待写作背景和选题意义;第二部分是民间慈善的发展现状,阐述了从改革开放前至今我国慈善事业以及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状况;第三部分是我国慈善组织发展障碍,主要从慈善相关立法、社会误解、以及慈善组织自身缺陷几个角度出发,详细说明了民间慈善组织在我国的发展遇到的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障碍;第四部分通过介绍国外发达国家慈善事业发展情况以及民间慈善组织运营模式,给我国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第五部分主要给出了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健康发展的建议及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