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血管转换酶抑制剂依那普利对门脉高压症患者血流动力学、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水平、肝肾功能、血压及心率的影响。评价依那普利对门脉高压的治疗作用及全身影响,以指导临床用药。 方法:随机选择门脉高压症患者32例进行观察治疗,其中肝炎肝硬化29例(乙肝26例,丙肝3例),酒精性肝硬化2例,胆汁性肝硬化1例。Child-Pugh分级A级6例,B级13例,C级13例。由于2例患者血压低于90/60mmHg,治疗3天即退出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3周、4周共观察统计30例病人。另外,随机选取30名正常人测量肝门静脉内径、平均血流速度,计算血流量。所有患者除常规保肝、对症及支持治疗外,给予依那普利5mg,2/日。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3周、4周测量肝门静脉、脾静脉的内径及平均血流速度,计算血流量。治疗前及观察结束时检测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每日于8:00、12:00、16:00、20:00,于安静平卧位测血压、心率。使用美国HP5500型超声仪,由同一技术人员操作,测量肝门静脉、脾静脉内径及平均血流速度。分别根据Q=лD2/4.V.60计算各自的血流量;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值;采用Olympud Au 2700全<WP=4>自动生化分析仪测肝肾功能;血常规检测采用Coulter micro Diff血细胞自动分析仪进行测定。数据用x±s,统计学分析应用配对t检验。结果:1.治疗组治疗后1、2、3、4周肝门静脉内径与治疗前比较分别下降5.3%(P>0.05)、13.9%、15.3%、15.3%(p<0.05),2、3、4周平均内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下降10.1%(p<0.05)、20.6%、23.3%、23.2%(p<0.01),但2、3、4周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平均血流量分别下降21.3%(p<0.01)、42.0%、43.3%、43.1%(p<0.001)但2、3、4周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脾静脉平均内径分别下降7.7%(P>0.05)、16.2%、17.9%、17.9%(p<0.05),2、3、4周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下降6.9%(P>0.05)、15.4%、16.3%、16.2% (p<0.05),但2、3、4周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平均血流量分别下降19.8%(p<0.01)、39.6%、40.5%、40.5%(p<0.001)2、3、4周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果显示依那普利治疗后2、3、4周患者门脉血流量仍略高于正常人门脉血流量。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变化:用药后4周肾素活性由用药前3.46±2.40ng/mL.24h升至用药后6.89±1.34ng/mL.24h,(p<0.001);血管紧张素Ⅱ由48.72±36.60pg/mL降至29.34±22.3pg/mL(p<0.001);醛固酮由192.28±62.73pg/mL降至89.5±48.63pg/mL(p<0.001)。3.肝功能改变: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胆红素由治疗前117.63±86.13 umol/L降至治疗后74.14±<WP=5>43.61umol/L(P<0.05),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改变不显著(P>0.05),无一例出现恶化。4.肾功能改变:用药后血压正常的患者肌酐、尿素氮略下降,分别由治疗前87.2±15.3umol/L降至82.3±14.6umol/L;由8.66±1.27mmol/L降至8.14±1.83mmol/L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5.治疗后随着病情好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较前改善,但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6血压心率 32例患者均出现血压下降,平均下降7mmHg, 2例血压降至85/55mmHg停药。治疗前后心率无改变。 结论:依那普利能显著降低肝门静脉、脾静脉的内径,对于血流速度,血流量降低作用更显著,2周有明显下降,3、4周仍能维持治疗效果;能显著降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水平,尤其是醛固酮水平;同时对肝肾功能、血细胞无不良影响,并能维持肝脏的有效血液灌注,治疗前后心率无改变。其不良反应主要是低血压,用药期间要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一旦出现低血压及时停药,血压保持90/60mmHg用药安全有效,是一种较理想的降低门脉压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