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贵金属Au-Ag杂化纳米粒子修饰半导体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来源 :天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NDZDYWNDZ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类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与能源日益短缺矛盾的加剧,新能源尤其是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尤为重要。半导体光催化技术以其能耗低、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绿色环保等优势,备受科研人员的关注。但大部分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存在可见光利用率低、电子空穴复合率高等缺陷。除半导体光催化外,基于贵金属等离子体共振效应(SPR)的光催化技术自2008年被发现以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贵金属Au、Ag纳米粒子因其独特的SPR效应使得等离子材料成为光催化领域的新热点。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我们在二元贵金属Au-Ag纳米粒子的可控合成及其与半导体的复合方面进行了相关探索,并研究了其光催化产氢和光催化对硝基苯酚(4-NP)还原制备对氨基苯酚(4-AP)的性质。主要结论如下:二元贵金属Au@Ag杂化纳米粒子的可控合成。在第二章中,通过经典柠檬酸盐还原法制备Au@Ag核-壳型纳米粒子,并采用TEM、UV-vis等表征手段对其进行表征。AgxAu1-x/ZIS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活性研究。利用水热合成法制备ZnIn2S4(ZIS),AgxAu1-x纳米粒子通过紫外光照射负载在ZIS上,形成复合光催化剂AgxAu1-x/ZIS。SEM、EDX等表征手段表明AgxAu1-x/ZIS样品的成功制备,且ZIS与AgxAu1-xNPs之间存在良好的界面接触。催化剂的光催化制氢活性显示:当Ag/Au的比率为0.6/0.4时,Ag0.6Au0.4/ZIS具有最佳高度的肖特基势垒以及优异的光吸收性能,导致其优良的H2产生能力。在相同条件下,与纯ZIS相比,Ag0.6Au0.4/ZIS的产氢能力提高了7.1倍。Au@Ag NPs/TiO2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活性研究。首先采用经典柠檬酸盐法制得不同纳米级(15 nm和25 nm)的Au粒子,之后以Au纳米粒子为基础,柠檬酸钠和硝酸银(AgNO3)为原料,调变Ag NO3的量制备出不同Ag层厚度的Au@Ag纳米粒子。通过溶剂热法制得TiO2微球,将Au@Ag纳米粒子负载在TiO2微球上。SEM、HR-TEM相关电镜表明Au@Ag纳米粒子成功复合在TiO2微球上;4-NP加氢性能表明25 nm Au@Ag NPs/TiO2具有更好的加氢性能。
其他文献
香港树仁大学创始人钟期荣(1920——2014)是一位卓有建树的教育家。她先后求学于西迁到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学贯中西。自1955年起,她定居香港,执教于香港联合
混凝土是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建筑材料,但脆性大、易开裂是其固有缺陷。裂缝的产生与扩展是不可避免的,这极大地降低了混凝土材料的强度和使用寿命。传统的修补方式即事后修
目的:本研究以金昌队列随访人群为基础,了解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三种心血管疾病在该人群中的发病情况,识别其发病危险因素;并用相应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对随访人群未
长期以来,中西方的翻译理论家一直竭力不断地提出多个有关文学翻译的指导原则,如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严复的信达雅等。但是戏剧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受到的
取样示波器作为电子产品领域研发过程中常用的测试工具,几乎在所有电子生产过程中,都会被设计工程师用作观察精微的信号和偶发事件。取样示波器可以帮助设计人员更快完成电子
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需要完成两场独场音乐会。在2018年11月,本人成功召开了硕士阶段第一场音乐会,经与导师陈燕教授协商,音乐会全部选用不同时期、风格迥异、不同语言的外国
纵观我国农业发展的大局势,现阶段我国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求,对此,加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发展能够有效地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换,是科教兴
随着煤炭开采强度深度的持续增加,煤矿冲击地压事故频发,提高井下防冲液压支架抗冲击性能成为了我国科研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若在防冲液压支架立柱一端加入吸能构件,将使
自由基化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自由基化学在这一百多年间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相关研究已经渗透到化学、物理、材料、生物医学等诸多学科领域,是多学科交叉的前沿和热点。自由基的稳定性一直是自由基化学研究领域的重点和难点,自由基物质由于开壳层活泼的单电子而不稳定,这导致了自由基的合成十分地具有挑战性,从而限制了自由基的广泛应用。本论文通过采用引入共轭结构、大位阻基团和杂原子等方法来稳定自由基,进而发展新
核电厂中的主管道上连接着数量众多的支管,当主管道内流过高温流体时会在支管内产生湍流渗透现象。由于这一现象涉及到的影响因素众多,并且支管内的流动十分复杂,目前,关于湍流渗透的形成机理研究者们并没有一个通用的解释。本文主要通过构建滞止支管内湍流渗透可视化实验台进行实验研究,分别对支管管径、支管布置方式、主管流体流速、主支管流体是否存在温差等影响湍流渗透长度的因素进行研究。并且通过对选定的实验工况进行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