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害羞是指儿童在同伴中表现出的无所事事、观望和等待-徘徊行为。害羞儿童表现为高社交趋近动机和高社交回避动机的冲突,即害羞儿童很想跟同伴交往,但因害怕、焦虑却不敢参与其中,因此表现趋近-回避冲突,对于害羞儿童来讲,刚入园的许多不熟悉的情境和同伴是非常有压力和有挑战性的,这些儿童可能会表现更高的焦虑水平和不适感,对于有些儿童,即使情境变得熟悉后,仍然会有较高的焦虑水平和抑制行为。因此,学前阶段似乎是一个特别适合评估害羞儿童社会适应的一个时期,探索影响害羞儿童的因素,以帮助害羞儿童更好的适应周边环境许多国外研究和对中国青少年的研究都表明,害羞儿童面临着一系列适应困难,但针对中国学前儿童害羞的研究尚比较缺乏,中国对害羞的研究以学龄儿童为主,缺少对学前儿童害羞的研究;缺少对学前儿童害羞的追踪研究;缺乏对学前儿童害羞影响机制的探讨。因此加强对学前儿童害羞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不仅可以丰富害羞理论,还可以为学前儿童害羞的干预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一方面探索学前儿童害羞发展轨迹,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儿童社会特征、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幼关系对发展轨迹的预测作用,另一方面,探索儿童社会特征、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幼关系在学前儿童害羞后期社会适应上的作用。围绕上述思路,论文主要开展以下两个方面的实证研究:首先,探索学前儿童害羞的发展轨迹。在研究害羞发展轨迹的基础上,分别考查儿童特征(如语言能力、情绪理解、问题解决和亲社会行为)、亲子依恋(如安全依恋、矛盾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同伴关系(如同伴接纳和同伴拒绝)和师幼关系(如亲密型、冲突型和依赖型的师幼关系)在害羞发展轨迹中的作用。其次,分别考查儿童特征(如语言能力和情绪知识)、母亲人格(如外向性人格)、亲子依恋(如安全依恋、矛盾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母亲教养方式(如权威型教养方式、专制型教养方式和过度保护教养方式)、家庭功能(如沟通、情感反应、情感参与和总的功能)、同伴关系(如同伴侵害)和师幼关系(如冲突型和依赖型的师幼关系)在害羞与社会适应之间的调节作用。本文得到如下结果:1.学前儿童害羞增长呈直线型变化。害羞总分的每半年平均降低0.07,这一减小速度显著大于0(p<0.001),截距的变异(σ2=0.42,p<0.001)和斜率的变异(σ2=0.01,p<0.05)也都大于0,表明害羞的起始水平和变化速度有显著的个体差异,研究进一步表明亲社会性对害羞的截距有负向预测作用(B=-.28,p<.001),矛盾型依恋可以正向预测害羞的起始水平(B=1.20,p<.001),对害羞增长的斜率具有负向预测(B=-.17,p<.001);回避型依恋可以负向预测害羞的起始水平(B=-.372,p<.05)。同伴接纳可以负向预测害羞的起始水平(B=-.22,p<.001),对害羞增长的斜率具有正向预测(B=.03,p<.05)。亲密型师幼关系可以负向预测害羞的起始水平(B=-.04,p<.01),冲突型师幼关系对害羞增长的截距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03,p<.001)。2.幼儿表达性语言能力在害羞与内化问题和同伴排斥之间具有调节作用,接受性语言能力在害羞与内化问题之间具有调节作用;幼儿表情识别能力在害羞与社交恐惧和口头主张之间具有调节作用,幼儿观点采择能力在害羞与不合群和同伴排斥之间具有调节作用。对母亲人格研究发现,母亲外向性人格在害羞与幼儿社会性、学习问题和同伴排斥之间具有调节作用;对亲子依恋研究发现,安全型亲子依恋在害羞与儿童社会性之间具有调节作用,矛盾型亲子依恋在害羞与儿童社会性、学习问题和社会能力之间具有调节作用,回避型亲子依恋在害羞与幼儿社会性、学习问题、社会能力和焦虑退缩之间具有调节作用。对母亲教养方式研究发现,母亲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在害羞与幼儿内化问题之间具有调节作用,母亲专制型教养方式在害羞与幼儿广泛性焦虑之间具有调节作用,母亲权威型教养方式在害羞与幼儿社会性和口头主张之间具有调节作用。对家庭功能研究发现,沟通在害羞与同伴问题之间具有调节作用,情感反应在害羞与幼儿同伴问题和情绪症状之间具有调节作用,情感参与在害羞与社会能力之间具有调节作用,总的功能在害羞与幼儿同伴问题和社会能力之间具有调节作用。对同伴拒绝研究发现,同伴拒绝在害羞与幼儿学习问题和不合群行为之间具有调节作用。对师幼关系研究发现,冲突型师幼关系在害羞与幼儿人际技能、口头主张、内化问题、不合群行为和同伴排斥之间具有调节作用,依赖的师幼关系在害羞与幼儿不合群行为之间具有调节作用。本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学前儿童害羞的发展轨迹为递减趋势,即在四次的追踪研究中,学前儿童的害羞水平有所下降。儿童亲社会行为对害羞发展轨迹的截距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矛盾型亲子依恋可以正向预测害羞的截距,负向预测害羞的发展斜率。回避型依恋亲子可负向预测害羞的截距。同伴拒绝可正向预测害羞的截距。亲密型和冲突型的师幼关系可负向预测害羞的截距。2.儿童的表达性和接受性语言能力及情绪知识、母亲外向性人格、安全的亲子依恋、权威型教养方式、高沟通、高情感反应和情感参与的家庭功能会减弱害羞儿童的消极适应,而不安全的亲子依恋(如矛盾型亲子依恋和回避型亲子依恋)、专制型教养方式和过度保护教养方式、同伴拒绝以及冲突型和依赖型师幼关系可加剧学前害羞儿童的消极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