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42年,英国人赫伯特·英格拉姆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份以图像为内容主体的新闻周刊《伦敦新闻画报》。在照片转印技术尚不成熟的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该周刊以新闻插画这种开创性报导体例,直观、迅速地为读者再现世界各地的重大事件,也详细展示了晚清中国丰富的社会断面。本文以其为研究文本,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是文本的内容特殊性,《伦敦新闻画报》以境外视角描绘了一个他者视域下的晚清图景。近代中国的国族建构与国家塑造是一个兼具现代性意涵,又时而回向传统以宣誓自身定位的混合体,研究该时期西方的对华报道,可以得到传统民族记忆中缺失的观点;二是文本的形式特殊性,19世纪的《伦敦新闻画报》将密线木刻版画与新闻结合,叙事手段的丰富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与叙事可行性。本文拟采用文本分析法,以叙事学研究为理论支撑,在研究的同时也参照了文艺学、符号学相关理论。首先,文章对《伦敦新闻画报》的创刊背景、编辑团队进行介绍,确定画报内容编辑时的主观因素。其次借鉴韩丛耀图像新闻的研究方法,对文本内容做分类统计,归纳不同类型新闻的图像叙事特点。在研究文本内容的基础之上,按照图像的叙事模式将其分为单幅图像和系列图像,单幅图像的叙事情节主要依赖于对叙事瞬间的定格,不同类型的图像新闻最佳叙事瞬间并不相同,不需盲目遵循黄金瞬间的法则;系列图像叙事主要依赖于连续瞬间的叠加,形塑完整的叙事语境。图像叙事离不开文字叙事,虚指的图像与实指的文字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完整叙事。画报的图文叙事关系主要包含显性互文和隐性互文两种,显性互文是指画报的外在呈现方式,这里的“文”主要是指语言对图像逆仿的图外文和指示说明的图内文。画报中语言对图像的模仿其实更指涉皮尔士符号学中代表项、对象与解释项之间的内在转换机制,可称之为隐性互文。当然语图之间的转译也存在不完全对等的状况,图文之间存在着一定张力的缝隙,当缝隙扩大时,两者之间会相互矛盾甚至出现语图悖反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