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傣族乡村聚落、仪式与象征——以曼梭醒为个案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HUIXIAOFENG25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聚落是基本的社会结构单元,是观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着眼点。生活在乡村聚落里的人们依照自然节律安排农时,展开日常活动,用仪式表达自身的观念体系。  本文对西双版纳乡村聚落的象征研究,着眼于植物与人的关联,自然与人的连续性,其目的就是给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画出一张生存分析地图。生存层面上的分析归根结底会在其生存活动上显示其根苗,因而日常的活动提供了本质上的结构。傣族乡村聚落是一个“空间”,而在这个单一民族的住居地中还隐含着一个“系谱”,时间将两者进行统合,共同演绎着日常的生活。日常的生活是在时间中展开,即受自然节律的控制。傣族聚落是一个宗教聚落,佛寺与民居形成二分态势,轮流执掌着社会时间,就象钟摆。在民居中的时间性与在佛寺的超时间性之间有一个鸿沟,人们总是试图为二者搭桥,因而产生了特有的职业。结构中含有意蕴,其表达需要仪式来完成。仪式与象征的纳入最终使二分的世界得以统一,即社会、宇宙的统一。“空间化”与“系谱化”同在聚落中演绎一个生命树的模态:同榕树一般,一面在地表上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一面培植强大的根系以供其生命。  大自然在时空上与人展示出的交流、展示出人与它的历史,植物是社会变化的一个罗盘。傣族人以植物为介质阐述的是一种“双重性”的存在,是一种既包括心灵也包括躯体的整体存在。这种存在消弥了人类在宇宙间的“碎片化”状况,并把它纳入一个更大的统一体――社会、宇宙结合起来。
其他文献
汉族丧葬仪式流传于民间,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集儒家、道家和佛教三大教派的思想观念于一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结构复杂,其背后蕴含了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本文分
随着素质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学科的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就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课程学习,进行学科间整合,使学生具备信息素养
期刊
传统妇幼医药知识是在传统背景下,民间大众为对抗疾病、维系健康、繁衍后代而逐渐创造、积累的一套有关妇女和幼儿疾病的认知系统与治疗实践。世代居于崇山峻岭的土家人,根据
以不同发育期的“石研2号”和“石研5号”品系油莎豆块茎为试材,对油莎豆块茎中的淀粉、果糖、蔗糖、可溶性糖含量以及脂肪含量进行了测定,以研究油莎豆块茎发育过程中糖与脂
还傩愿仪式是我国湘西苗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而还傩愿仪式舞蹈是该文化的重要组成。它凝聚了苗族的厚重历史,积淀了苗族文化的深厚内涵,饱含着着苗族浓厚的传统意识。作为一种文化
油罐检修属于边生产、边施工作业,施工时间长,涉及罐区动火、进设备、用电、高处、起重等施工作业,施工现场人员复杂,工种多,有时需同时作业、立体交叉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要
随着广州地铁线路网络化发展,客流大幅增长;同时,受设备限制高峰上线列车数不宜进一步增加;本文基于各种客观因素,结合乘客出行规律现状,以运能、运量最大匹配为目标,对1号线
20世纪80年代,生态博物馆的思想引进中国。1986年中国博物馆学家苏东海在贵州省文化工作规划会议上提出在贵州省创建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的建议。1997年,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