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廊坊大豆枯萎病病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来源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286237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镰刀菌多种病原真菌引起的大豆枯萎病是世界性的土传真菌病害,分布广泛,危害严重,防治困难。在中国大豆主产区发生严重,尤其在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发生地区,与镰刀菌共同为害大豆植株,对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鉴定大豆枯萎病致病真菌,有利于提前预防、有针对性防治病原真菌,减少对大豆植株的危害,提高大豆产量。在河北廊坊大豆孢囊线虫病圃地里采集罹病大豆植株,从大豆根部或茎基部的维管束分离病原真菌共338株,在PDA培养基上培养并观察其培养性状,了解病原真菌的特性,通过特异性引物分子手段鉴定出8种病原真菌,186株(55.0%)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67株(19.8%)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16株(4.7%)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1株(0.3%)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1株(0.3%)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um)和2株(0.6%)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此外,还鉴定出了1株(0.3%)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erum)和2株(0.6%)黄萎菌(Verticillium dahliae)。分离频率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是大豆枯萎病的优势病原真菌。尖孢镰刀菌有大型分生孢子和小型分生孢子。尖孢镰刀菌小型分生孢子对大豆PI437654、齐黄34、菏豆12、皖豆28、泛豆11、石豆5号、十月青、赣豆5号、中黄43、沧豆10号、冀豆12、中黄42、WM82和中黄51等14个品种进行蘸根接种实验,结果表明:除了WM82以外,其他13个大豆品种均有不同程度的为害症状,侵染17 d后,齐黄34的茎部维管束出现褐化现象;注射接种菏豆12,维管束出现褐化现象。这些试验结果表明小型分生孢子致病力弱,发病慢。尖孢镰刀菌的大型分生孢子对敏感品种合丰47接种蘸根,接种24 h,大豆植株出现明显的萎蔫现象。接种48 h,大豆植株枯萎死亡,大豆茎下部和根部出现软化、腐烂的现象。结合上面的小型分生孢子不适合用于回接显症试验,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致病力强,发病严重。
其他文献
低温冷害使许多植物生存受到严重危害,全球每年因低温冷害造成的农作物损失高达数千亿元,研究并提高植物抗寒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耕地面积的
小麦根腐病(Wheat root rot)是小麦生产中严重的真菌性病害之一,病原物的有性态为禾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sativus),属于子囊菌纲,盘菌目,盘菌科。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发现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