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世俗教堂:彼得·谢弗的戏剧观念与实践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r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著名当代戏剧家彼得·谢弗(1926—)笔耕四十余年,几乎囊括了英美所有的重要戏剧奖项。他的作品多次创造票房奇迹,是严肃戏剧中的异数。然而,现有研究资料大多为剧评,学术论文相对较少,多集中于几部知名剧作,且多数论者采用的仍是从主题、人物、语言切入的传统文本分析方法。虽然这对解读谢弗作品大有助益,但单一的文本细读难免遮蔽其独有的剧场感染力。本论文主要讨论谢弗的戏剧观念对其创作实践的影响,对其艺术特点进行整体研究。研究方法上不囿于文本分析,力图通过对剧本、剧作家随笔、访谈、与之合作的导演和演员回忆录、观众反馈的梳理和比照,多方面、多角度揭示谢弗戏剧特色。谢弗的戏剧观念和实践深受宗教影响。他认为现代社会的主要问题是精神贫瘠、信仰缺失,戏剧是唯一可以重振信仰的公共艺术形式。而要启迪大众,宗教仪式中激发信众共鸣的手法颇可借鉴。因此,他常把剧场比作教堂,剧作家比作牧师,在创作中也广泛运用宗教主题和表现手法。但是,他对宗教传统中常见的盲信和教会的威权非常反感,他的作品中也呈现出对宗教既借鉴又背离的倾向。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构想的剧场教堂兼具宗教和世俗特征:一方面,拥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另一方面,扬弃盲从,鼓励个体思考。基于这一理念和长期实践,谢弗的戏剧创作形成了鲜明的特色:第一,对于大众观众群的高度重视。与许多当代戏剧家不同,谢弗非常注意观众的接纳度,多方调动他们的兴趣,同时积极启发思考。譬如,他常常选取具有时效性或争议性的题材吸引观众,但在呈现这些题材时巧妙运用反讽、对照等手法,颠覆观众预期。再如,在叙事技巧趋于边缘化的当代背景中,他借鉴大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文学叙事手段,设计悬念迭起的情节,激发观众的兴趣,同时通过对叙事结构的改编和既定角色的倒置,启发观众对主流价值观的质疑和反思。第二,综合运用舞台资源表达精神追寻的主题。多数当代戏剧家的创作目的是智性讨论,主要表现手法是语言,对舞台资源的使用极尽简约之能事,而谢弗则提出要"让壮观回归剧场,并以精神内涵使之丰富"。精神和情感领域需要直觉和顿悟,而语言作为智性讨论的媒介,常常力有未逮。相反,舞台资源营造的视听震撼可以直接诉诸观者的感官和情感。谢弗借鉴了宗教仪式中对色彩、服装、仪式的运用,熔合多种舞台表现手法,营造了眩目壮观的戏剧效果。此外,他还灵活运用音效描摹、模拟人物的主观世界,使观众身临其境。但是,他的目的不仅仅是编排感官盛宴:夸张的仪式、哑剧和面具,表现的是个人对神性的独立追寻,而非臣服教会指引;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的服装,意在重新界定传统中泾渭分明的道德两极观念。第三,充分拓展演员的创造性空间。许多戏剧家在创作中并不把演员纳入考虑范畴。还有部分戏剧家认为给予演员自由度会喧宾夺主,因而刻意压缩他们的表现空间。而谢弗则认为,演员在演出中替代戏剧家执行牧师职责,对传递作品主题、调动剧场气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给予演员表现空间,可使其在戏剧演出中更有效地与观众互动,加强剧本的感染力。同时,演员的个性化诠释也常常赋予剧本更丰富的内涵。因此,他竭力创造可信而有挑战性的人物、设置多义场景,并将戏剧主题和个体演员风格有机结合。这些方法不仅激发了演员的创造性,也激起观众的热烈反响。多位与谢弗合作的导演和演员都在回忆录中提到,谢弗戏剧的演出现场气氛热烈,有如"足球比赛"。另一方面,他也注意抑制演员过分重视剧场价值,凌驾于戏剧家和戏剧主题之上的倾向。谢弗对于大众观众群的关注,舞台资源的娴熟调度,以及对演员创造性空间的拓展,筑就了光彩夺目的"世俗教堂"。正是这一特质,不仅使他在当代英美戏剧家中独树一帜,也令他的作品跨越国界、文化的疆域,在世界各地长演不衰。
其他文献
本文以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知识分子托马斯·莫尔爵士创作的经典文学作品《乌托邦》一书为逻辑源点和论述主线,通过细节分析作品内部的修辞发生和修辞策略,及其如何在外部众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