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面神经是最容易发生神经麻痹的脑神经之一,大多数面神经麻痹导致的面瘫均位于颞骨内,且与面神经管结构密切相关。导致面神经管的骨质改变的病变有外伤、先天性畸形、胆脂瘤以及肿瘤累及面神经管等,影像学资料是客观准确的诊断依据。螺旋CT具有强大的三维重建功能,如多平面重组(MPR)和曲面重组(CPR)等,特别是螺旋CT对骨性结构的良好显示能力,使面神经管结构在CT影像上能够清晰、完整地显示。目的利用螺旋CT图像后处理的多平面重组(MPR)和曲面重组(CPR)技术,观测面神经管及面神经的迷路段、前膝部、水平段、后膝部和垂直段的位置、形态、径线、角度,以及面神经管膝状窝的径线和面神经管垂直段与周围结构的距离,为面神经管病变的临床诊断提供形态学依据。材料与方法收集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施行耳颞部多层螺旋CT扫描的成年检查者影像200例,无耳部、颞骨、颅底部畸形和经临床检查均无面神经瘫痪者,其中男性100例,女性100例,年龄21-60岁;经影像检查和手术证实分别确诊为面神经管骨折、中耳胆脂瘤和面神经瘤的影像资料各20例,年龄23-57岁。将被检查者的原始影像数据输入CT三维重建工作站,使用ADW 4.2重建软件的多平面重组(MPR)和曲面重组(CPR)技术,分别沿面神经管进行图像后处理,显示出面神经管各段结构的全程。使用三维重建工作站内的测量软件,测量面神经管各结构的径线和角度等。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结果1.面神经管的多平面重组(MPR)斜轴位影像可以清晰显示面神经管的迷路段、前膝部和水平段的起始部,斜矢状位影像可以清晰显示面神经管的水平段、后膝部和垂直段。多平面重组(MPR)影像的左右侧、男女性和影像与标本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迷路段、水平段、垂直段的长度和宽度以及前膝部、后膝部的角度分别为(3.66±0.39) mm、(11.50±1.06) mm、(13.68±1.05) mm 和 (0.89±0.14) mm、(1.10±0.11) mm. (1.10±0.14) mm, (71.88±7.98)°、 (110.10±6.13)°。2.面神经管的曲面重组(CPR)横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影像均可以清晰显示面神经管的全程。横轴位的迷路段宽度和后膝部角度与冠状位、矢状位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横轴位、冠状位、矢状位的前膝部角度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横轴位、冠状位的水平段宽度和垂直段宽度与矢状位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多平面重组(MPR)与曲面重组(CPR)影像的面神经管的迷路段长度、迷路段宽度、垂直段长度、垂直段宽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前膝部角度、水平段长度、水平段宽度、后膝部角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4.多平面重组(MPR)面神经管膝状窝径线长度的A线、B线、C线、D线、E线的正常组与骨折组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组径线分别为(2.88±0.32)mm、(3.29±0.27)mm、(1.63±0.18)mm、(1.67±0.18)mm、(3.26±0.29) mm,骨折组的径线均明显大于正常组。5.面神经管垂直段分别至男、女性的外耳道后壁、外耳门后缘、乙状窦沟前壁、面隐窝的距离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男、女性分别为(3.07±0.86) mm、(12.07±2.94) mm、(8.35±2.23) mm、(1.89±0.35) mm 和 (2.86±0.61) mm、 (10.49±2.65) mm、(7.68±2.03) mm、(1.74±0.36) mm。结论1.面神经管的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CT影像可以直观显示面神经管,对判断面神经管发育异常、骨折和肿瘤侵犯面神经管等提供了重要的影像解剖学资料。2.面神经管膝状窝的多平面重组(MPR)径线测量,为膝状窝扩大可作为膝状窝骨折的诊断指标提供了客观依据。3.面神经管垂直段与周围结构距离的测量,确定了面神经管在颞骨内的位置,为面神经病变减压手术等提供了定位面神经管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