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细支气管炎是常见的儿科下呼吸道疾病,由于发病率高,其已成为影响全球儿童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毛细支气管炎主要见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其中以6月以下的小儿最为常见,其主要症状是喘息及肺部哮鸣音,病程一般约1-2周。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在治疗方面,目前主要施以吸氧、支气管扩张药、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等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尚无有效的针对性治疗措施。且近年来,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呈增长趋势,该病的诊治费用也在逐年增加,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经济负担。毛细支气管炎主要以病毒感染为主,其中以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最为常见,约占50-80%,但其具体致病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RSV是引起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肺炎的最常见且最早确认的病原体。研究发现,RSV不仅可对细支气管造成直接损害,还可通过免疫反应介导一系列炎症反应,进而介导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生。本文就目前RSV与毛细支气管炎相关性的研究作一综述,以期更深入了解RSV与毛细支气管炎发病之间的具体关系,为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机制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有望为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提供全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