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助听器(Hearing aid,HA)是一种有助于听力障碍患者改善听觉交流能力的医疗设备。HA狭义上是一种电声放大器,将声音放大使患者听到了原来听不到或者听不清楚的声音。助听器的佩戴成为了绝大多数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最主要的干预措施[1],双耳助听器的应用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3]。但对于重度及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由于大量毛细胞损伤使得佩戴助听器效果欠佳[4],仍需人工耳蜗植入让患者重新获得听力。人工耳蜗(Cochlear impant,Cl)是一种模拟耳蜗毛细胞工作原理的电子设备,通过代替缺失或损伤的毛细胞功能,将语言声音信号转变成电信号,直接刺激听觉神经的螺旋神经节细胞,让患者重获听觉功能。人工耳蜗的临床应用使越来越多耳聋患者重新回到了有声世界[5]。一侧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提供非对称性听力,容易造成对侧听觉中枢迟发性剥夺[6-7],且单侧耳蜗患者日常生活中不能进行良好的声源定位、言语理解及音乐感知等。国外的众多研究表明一侧人工耳蜗植入对侧耳佩戴助听器的双耳双模式聆听(Bimodal hearing,BIM)能够提高患者的声源定位、噪声环境中的言语识别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交流及社会技能,但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影响双耳双模式康复效果的原因复杂,可能因素包括对侧耳的残余听力、双耳双模式的聆听经验和双耳双模式调试等,都有待进一步探讨。汉语不同于西方语言,音调具有区别语义的作用,音调识别率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听觉言语能力。国内双耳双模式康复的患者能否获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进一步分析以汉语普通话为母语的双耳双模式聆听效果,以及非植入耳残余听力对双耳双模式的影响,为人工耳蜗患者康复模式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目的分析语前聋患儿单独应用人工耳蜗(CI)、一侧人工耳蜗对侧应用助听器(BIM)时中文标准短句、双音节词、单音节词的识别效果,以及非植入耳残余听力对BIM助听模式聆听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一侧人工耳蜗植入对侧佩戴助听器的语前患儿18例,所有儿童非植入耳助听器佩戴时间大于等于日常学习生活的75%,非植入耳残余听力250Hz、500Hz听阈小于80d B。首先调试受试者助听器参数及测定非植入耳助听听阈,然后测试患儿CI、BIM两种助听模式在安静及稳态噪声环境下中文标准短句、双音节词、单音节词的识别率。结果1.患儿CI、BIM两种助听模式在安静、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10d B)环境下言语识别率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S)。安静环境时CI、BIM助听模式单音节词识别率(82.67±12.23%83.61±12.22%)、双音节词识别率(76.00±16.13%78.11±14.84%)、标准中文短句识别率(60.11±17.18%65.43±16.76%);SNR+10d B环境时单音节词识别率(75.50±14.12%76.83±14.15%)、双音节词识别率(68.22±17.15%77.78±16.83%)、标准中文短句识别率(49.39±19.26%56.33±19.55%),患儿BIM助听模式无论安静或SNR+10d B环境下言语识别率均较CI助听模式高,除安静环境时单音节词识别率组外,其余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非植入耳残余听力与BIM助听模式聆听效果相关性分析结果。250Hz助听听阈与安静环境时双音节词的识别率呈负相关(r=-0.501 P=0.034),500Hz助听听阈与安静环境时单音节词、双音节词识别率呈负相关(单音节词r=-0.209 P=0.022,双音节词r=-0.614 P=0.007),500Hz助听听阈与SNR+10d B环境时的单音节词、双音节词识别率呈负相关(单音节词r=-0.527 P=0.025双音节词r=-0.574 P=0.013)。中频助听听阈(1KHz,2KHz)及高频助听听阈(4KHZ)与安静及SNR+10d B聆听环境下的言语辨别率无相关性。结论语前聋患儿双耳双模式聆听时听觉能力具有一定优势,双耳双模式聆听的听觉优势可能主要来自低频残余听力,人工耳蜗术后对侧耳尚有一定残余听力时,可行助听器佩戴以提高患儿听觉言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