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执行阶段特别救济制度构建研究

来源 :燕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g20516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建死刑执行阶段特别救济制度不是凭空提出的,是从国内外要求控制死刑的适用这一客观现状出发提出的,是对“如何在保留死刑的同时严格控制死刑的适用”这一具体问题的回声。我国政府对适用死刑的态度是谨慎的并力求做到准确性,因此必须采取所有可能的预防性措施防止死刑错误判决的出现。针对死刑执行阶段,应该构建死刑执行阶段的特别救济制度把好最后一关,把错误执行死刑的几率降到最低。所谓死刑执行阶段特别救济制度,是指专为那些已经被判处死刑,并且已经进入死刑执行阶段的死刑犯设定的全面而特殊的救济制度。彰显程序正义和保障人权是构建该特别救济制度的两大理论基础;该制度的构建必将有利于更好地履行我国的国际义务;进一步完善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提高死刑适用的准确性,因此构建我国死刑执行阶段特别救济制度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目前我国对于死刑执行阶段特别救济制度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但我国台湾地区和其他国家(其中以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为代表)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领域都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通过对这些地区和国家的经验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解析,吸收借鉴其中适合我国国情的有益部分,并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本文提出了构建我国死刑执行阶段特别救济制度的基本构想。该构想具体包括:适当延长死刑执行期间、死刑执行阶段暂停执行制度、死刑执行阶段赦免制度、执行阶段减刑制度、死刑执行阶段申请再审制度、以及相应的对特别救济制度的监督机制。
其他文献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彰显着城市的精神力量,引领着城市的发展方向。阜新,颜值不高——没有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优势;经济不厚——煤炭资源枯竭,正处于经济转型之中。但是,阜新却
程序法定主义要求民事诉讼立法对诉讼行为的成立要件与生效要件予以明确、统一的规定,其应严格按照法定的条件、方式、步骤在程序运作中次序展开。显然,这一进路试图以“格式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国共产党历来都十分重视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毛泽东到胡锦涛,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很重视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青年始终是我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