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经典作品,全篇语言朴实无华,充满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读来亲切自然、朗朗上口。《骆驼祥子》已被翻译成十多国文字,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在《骆驼祥子》英译本中,研究者最关注的是美国译者伊万·金(Evan King)1945年的Rickshaw Boy译本和中国译者施晓菁1981年的Camel Xiangzi译本。而葛浩文译本是2010出版的最新英译本,国内鲜有研究。葛浩文是把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的最积极、最有成就的翻译家。葛氏的翻译风格严谨而讲究,遵守以原著为中心的翻译原则,翻译家戴乃迭评价他“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然而,相对于伊万·金和施晓菁的译本分析和研究,国内学者对葛浩文《骆驼祥子》译本的关注度较少。己有的研究对于葛浩文译本的探讨常常局限于摘取部分篇章和段落、语句进行分析,缺乏整体、全面而客观的探讨。而葛浩文《骆驼祥子》译本全文翻译风格特征的语料库研究更是处于空白。因此,对该译本的评价和分析以及翻译风格的探讨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在数量和质量上与另外两个译本的研究有一定差距。有鉴于此,本论文选取葛浩文的《骆驼祥子》译本全文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将伊万·金和施晓菁的译本纳入对比研究,运用语料库的分析工具,采取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的方式对该译本的翻译风格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通过语料库软件AntConc和CUC_ParaConc,以及WordSmith Tools的使用,从词汇、句法、语篇和修辞四个层面对葛浩文译本进行定量分析,以定量分析的结果为理据进行定性分析。定性分析以文学文体学和语料库文体学为理论分析基础,深度发掘葛浩文译本的译文风格特点。研究发现,在词汇层面,相对于施晓菁和伊万金的译本,葛浩文译本的平均词长最长,且译文中词汇的使用丰富而多样化。在句法层面,葛浩文译本大量使用简单句和短句,翻译风格比较简洁,与原文语言风格接近。此外,葛浩文译本还大量使用了非限定性从句来填补原文中的信息空白,增加了译文的可读性。在疑问句和感叹句方面,葛浩文译本较完整地保留了原文中的疑问语气,而在译文中将大量的感叹句改写为陈述句,使其更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在语篇层面,一方面,在指称衔接方面,葛浩文译本中"he"、"she"、"it"等第三人称使用较多,呈现出较为客观的翻译风格。另一方面,同施晓菁和伊万金的译本相比,葛浩文译本使用的名词性替代“one”和"ones"和短语替代“so”和"not so"最少。在修辞层面,葛浩文译本为呈现出原文生动幽默的风格,最大限度的保持了译文比喻句和排比句在形式、意义以及句式结构上与原文的统一。此外,葛浩文译本在处理原文复杂的排比句时,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本文的分析为从事翻译研究的学者和普通读者全面了解葛浩文的《骆驼祥子》译本提供参照,同时也是对语料库研究和翻译批评活动结合的尝试和探索。希望本研究能为翻译批评的语料库方法提供借鉴,并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翻译批评研究的发展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