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文化与翻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牵涉到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也就必然涉及到两种不同的文化,因此,翻译不是纯粹的语言转换,同时也是文化的交流。然而不同的民族由于民族历史、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环境的差别,其民族文化存在着各种或大或小的差异。这些差异无疑给翻译造成极大的困难,在翻译中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使得英语和汉语之间的翻译变得十分困难。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原因,西方人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远远少于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这给中国作品翻译成英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尤其是那些蕴涵丰富中国文化的作品。因此,在汉英翻译中如何处理文化因素成为一个被广大译者所关注的问题。 本文作者选取钱钟书的小说《围城》及其英译本Fortress Besieged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在汉英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 《围城》是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中“最伟大的一部”。在书中,中西方文学、哲学、逻辑、风俗、法律、教育体系以及其他领域如外语和女性主义都有所提及。可以说,它涉及到了文化的方方面面。这成为了该小说的一大特色,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这又成为翻译中的难题。因此,我们有必要来探讨一下在其英译本中这些困难是如何被克服的,希望会对处理类似的问题有所启发和指示。 作为本文理论支撑的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其代表人物有霍尔茨-门特里(Holz-Mantari)、莱斯和费梅尔(Reiss and Vermeer)、诺德(Nord)等。他们把翻译看作是交流行为,认为翻译研究的重心是文化转化而并非语言转换。译文的目的是翻译的最高准则,一切翻译行为都应该围绕该目的进行。 以往的翻译理论更侧重于原文本,而且是规约性的,与以往的翻译理论不同,功能翻译理论更侧重于译本,依赖于对译本的描述和解释。在翻译中的重要问题是译本的功能也就是目的是什么,从而来决定译本应该使所针对的译文读者感到熟悉还是感到有异国情调还是介于二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