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2008-2012年沿淮某市法定传染病疫情动态和流行特征,为制定和完善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沿淮某市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报告的传染病,对沿淮某市法定传染病进行整理分析。结果2008-2012年沿淮某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7种82413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480.18/10万;死亡62例,年均报告死亡率为0.36/10万,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甲类传染病报告1种,为霍乱,共30例,年均报告发病率0.17/10万,无死亡病例、无二代病例、无医源性感染的发生。乙类传染病共报告19种41420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41.33/10万,死亡60例,年均死亡率0.35/10万,病死率为0.14%。丙类传染病共报告7种40930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38.67/10万,死亡2例,年均死亡率0.01/10万,2例死亡病例均发生在2011年,病因均为手足口病。2008-2012年沿淮某市不同传播途径甲乙类传染病发病顺位为: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和新生破伤风。肠道传染病共报告甲肝、戊肝、未分型肝炎、痢疾、伤寒、霍乱6种6793例,总体呈小幅波动,有上升趋势。呼吸道传染病共报告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猩红热、肺结核6种14088例,总体呈下降趋势。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共报告乙肝、丙肝、艾滋病、淋病、梅毒5种18059例,总体呈上升趋势。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共报告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钩体病5种共2496例,总体呈下降趋势,5年来下降了95.58%。新生儿破伤风共报告发病14例,发病率一直处在较低水平。2008-2012年沿淮某市法定传染病发病数和发病率居前8位的为:手足口病、乙型肝炎、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其他感染性腹泻、梅毒、痢疾和疟疾。手足口病共报告29373例,年平均发病率171.14/10万,呈现逐年明显上升趋势,发病时间呈季节性变化特点明显,春季3-6月份为发病高峰。主要以散居儿童为主。乙型肝炎共报告12790例,年平均发病率74.52/10万,15岁以下年龄发病较低,占1.42%;20-50岁年龄组发病较多,占68.84%。职业以农民发病最多,占71.10%。肺结核共报告12651例,年平均发病率73.71/10万。发病年龄主要是15岁以上人群,15-85岁年龄组发病较多,占总病例数的97.68%。职业以农民发病最多,占75.64%。流行性腮腺炎共报告病例5114例,年平均发病率29.80/10万,发病率呈现上下波动趋势。以学生发病为主,共报告3608例,占70.55%。其他感染性腹泻共报告病例5068例,年平均发病率29.53/10万,发病率逐年呈现上升趋势,6,7月报告病例数最多,12月和1,2月报告病例数最低。发病以散居儿童为最多,共报告2455例,占48.44%。梅毒共报告病例3227例,年平均发病率18.80/10万。发病率逐年呈现上升趋势,发病年龄主要以20-50年龄组为主,共报告2086例,占总数的64.64%。痢疾共报告病例3126例,年平均发病率18.21/10万,发病率基本上呈现逐年上升趋势,0-3岁组发病相对较多,共报告553例,占总病例数的17.69%。农民发病最多,共报告1031例,占总病例数的32.98%。疟疾共报告病例2300例,年平均发病率13.40/10万,发病率呈现逐年明显下降趋势,农民发病最多,共报告1573例,占总病例数的68.39%。结论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痢疾、疟疾、麻疹、手足口病是沿淮某市传染病防治的工作重点,同时应进一步关注和控制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