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已经逐步形成依托重要核心城市的城市群整体发展现状。城市群作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空间结构形态,区域内城市的相互作用一直以来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交通作为城市内部重要的组成资本以及城市间要素流动的主要途径,对城市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通过构建交通条件对城市影响范围的关系式,利用城市交通的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研究交通条件对城市自身影响范围和对城市群其他城市规模的作用机制,尝试进一步的认识交通在我国城市群发展过程当中充当的角色和影响机制。本文首先结合区域经济学的原理,分析两个城市之间的劳动力和资本流动机制。认识到在给定其中一个城市交通条件投入量的情况下,另一个城市的人口和资本会进入到该城市。但城市的基本条件超过一定限制后,随着其他成本的提升,人口的流向又会逆向流动。然后将“断裂点”理论从两个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广到一个城市群内若干城市之间,从而推导出一个城市受所有城市影响的公式。然后将城市规模和交通条件看成投入产出相应的模型,列出以交通条件为研究变量的生产函数。将城市规模代换到断裂点公式当中,最后基于量纲法假设出交通条件对城市影响范围的实证检验模型。然后选取我国7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城市群的相关数据,带入假设模型当中进行实证检验。通过对比系数显著性和整体拟合优度,得出交通条件对于城市影响范围是二次函数关系,并是一个上凸型函数。因此城市交通规模存在临界值,接近或超过该规模的城市的影响范围将逆向缩减。目前数据显示北京和上海两个超大城市目前处于该临界值点附近,并且影响范围在2012年后开始减小,符合模型规律。分析得出城市群内的城市在特大城市的带动下,初期是特大城市由于交通等要素领先,不断扩大规模吸纳人口。随着一定程度之后大城市的人口过于快速集聚,生活成本上升,部分人口开始离开,特大城市的吸引力开始下降。最后利用交通的空间溢出效应,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完成交通对城市群内其他城市规模的回归分析。发现除了哈长城市群以外交通对其他城市规模有正向促进作用,但近年来这种作用在减弱。超大城市北京和上海的交通发展对其所在城市群的其他城市规模增加有着一定的负外部性,而相对规模较小的核心城市的交通建设却可以更有效的带动其所在城市群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