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生猪养殖模式转变研究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yinbo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畜牧业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国或一地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生猪产业是畜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我国畜牧业养殖结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生猪存栏、出栏以及猪肉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地位明显;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散养逐渐减少,规模化养殖日益增加,发展方式向规模化、专业化转变;从四川范围来看,作为全国第一生猪大省,处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散养向适度规模化转变的关键期。为全面了解四川生猪产业发展情况,研究四川生猪产业不同阶段的养殖模式,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究新形势下四川生猪养殖模式的转变,本研究把生猪养殖模式作为切入点,通过文献研究,以产业发展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均衡价格理论、经济波动理论为理论依据,根据问卷调查,运用比较分析和定性分析,从四川生猪产业发展现状、四川生猪不同时间阶段下的养殖模式、四川生猪养殖模式转变趋势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四川省生猪产业销售渠道较单一,盲目性投资严重,“非农资本”大量进入,养殖意愿上“进退两难”,外部性管理和调控政策“帮倒忙”,融资方式较单一,疫病认定存在时滞性,疫苗效果不佳。(2)把四川生猪产业的养殖模式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中,1978-2008年是以家庭散养为主;2009-2014年是散养被逐步引入到适度规模养殖上来,规模化成为最活跃的养殖模式;2015年以后是规模养殖与散养并存,但以规模化为主。(3)四川生猪养殖模式的转变趋势是从农户散养到规模化,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散养仍占主导,但退出形势明显;规模养殖模式活跃;规模化进程不会盲目快速推进。(4)为实现好四川生猪养殖模式的转变,一要创新养殖模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二要加强政策引导,健全调控机制;三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四要完善疫病防控体系;五要培育和支持新型合作组织;六要探索和完善生猪利益联结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
其他文献
<正>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医学影像中心按照国际化医学影像学学科建设的架构,下设科研、临床各亚专业(神经系统、头颈、心血管、乳腺、胸部、腹部、骨肌)、介入诊疗、技术、
目的:探讨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老年慢性乙型肝炎的机理.方法:选取双侧肝俞、胆俞、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太冲穴,加连续波电刺激,同时选取上述穴位中的四穴用黄芪注射液进
文明寨油田构造极其复杂,构造的极复杂性决定了其潜力巨大。但各块断层组合关系、边界断层、微构造等是急需攻克的难题。通过精细地层对比、高精度地震、手工剖面解释后,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