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膝骨关节炎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关节疾病,将导致老年人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由其引发的一系列的问题已成为患者、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另外考虑到年龄和疾病等因素,体育运动对于老年骨关节炎患者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故确定适合老年骨关节炎患者的运动方式至关重要。因此,研究团队有针对性的根据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特点设计并创编了一款太极拳康复方案。本研究的目的是:基于新设计的太极拳康复方案,通过6个月太极/教育干预,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和运动医学的研究方法开展新型太极拳对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临床康复效果和行走能力的研究,为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太极拳练习方案,也为太极拳的开展、推广提供实证依据。研究方法:选取五角场镇兰新、国和、东方三个社区的老年女性膝骨关节炎患者71名、无膝骨关节炎女性31名,共三组受试者:分别为太极干预组(21,64.20±3.05,文中简称太极组)、教育讲座组(19,64.53±3.51,文中简称教育组)和无膝关节炎组(22,64.27±2.31)。太极组进行为期6个月的太极拳练习(每周3次练习,每次1小时,包括5分钟的热身、50分钟的练习和5分钟的整理活动);教育组每两周参加一次讲座(包括40分钟的讲座和20分钟的提问),持续时间与太极组相同;无膝关节炎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在6个月太极/教育干预前后,受试者完成疼痛视觉模拟标尺测试、Berg量表、10米走和计时起立行走测试;使用上海体育学院运动健身科学馆里的Prodigy直接数字化双能X骨密度仪和人体测试仪测量受试者的身高体重、步行能力、平衡指数等参数;使用运动学捕捉系统、Kistler三维测力台、Delsys无线EMG传感器同步采集受试者在10米走道上行走时的下肢三关节(髋、膝、踝)的运动学/动力学、地面反作用力下肢各主要肌群EMG信号(股二头肌、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腓肠肌内侧、腓肠肌外侧、胫骨前肌),并辅以Visual3D、EMG works等信号分析软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后期处理和解析。研究结果:1)临床康复效果:6个月干预后,太极组的疼痛视觉模拟指数出现明显下降(左:4.10±2.45降至2.38±1.75 p<0.05;右:4.19±2.32降至2.24加减2.02 p<0.01),而教育组无明显变化(p>0.05)。太极组的WOMAC量表指数有明显改善(疼痛:左8.73±5.14降至1.80±2.01 p<0.01,右11.73±7.92降至1.47±2.07 p<0.01,且与教育组出现组间差异p<0.05;僵硬:左3.13±3.42降至0.87±1.30 p<0.05,右3.47±3.62降至1.13±2.07 p<0.05,且在左脚与教育组出现组间差异p<0.05;关节功能:左32.73±25.61降至3.73±5.52 p<0.01,右37.20±25.85降至3.00±5.89 p<0.01,且与教育组出现组间差异p<0.05),而教育组则在右脚的僵硬和关节功能上出现好转现状(僵硬:4.21±2.89降至2.29±2.70 p<0.05;关节功能:33.50±21.84降至19.29±15.18 p<0.05)。与此同时,太极组的体重由62.48±9.75降至60.89±9.85,p<0.01;而教育组则无统计学变化,p>0.05。2)步行能力:10米走结果提示太极组的步速提高,10米走耗时由原来的8.11s±0.83s降至7.38s±0.99s,p<0.05,而计时起立行走用时也由8.93s±1.11s降至8.15 s±1.06 s,p<0.01;教育组在这两项测试中并无明显变化,p>0.05。干预后,两组的步态周期总时间、左右步长、左右单支撑时间和左右支撑最大垂直力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动态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显示,干预后太极组得分由53.05±3.04提高到54.95±1.16,p<0.01;而教育组无明显变化(p>0.05)。在COP侧向最大位移和平均速度方面,干预后太极组由明显改善(侧向最大位移:左18.61cm±5.13cm降至4.67cm±1.87cm p<0.05,右9.24cm±5.11cm降至6.41cm±2.10cm p<0.05;平均速度:左60.77 cm/s±16.10 cm/s降至17.83cm/s±5.32 cm/s p<0.05,右29.60 cm/s±12.04 cm/s降至20.18 cm/s±6.53 cm/s p<0.05),教育组无变化(p>0.05),且与太极组出现组间差异(p<0.05)。4)生物力学及肌肉活动改变:干预前后,太极组和教育组的髋、膝、踝三关节角度变化趋势一致(p<0.05)。而教育组在着地时刻的左膝关节屈角由-2.19±4.45增加至-5.25±3.55(p<0.01);右膝关节屈角由-1.41±6.23增加至-5.79±4.12(p<0.05),且与太极组出现组间差异(p<0.05)。膝最大外翻肌力矩结果显示:6个月新型太极方案使得太极拳膝关节的左最大外翻肌力矩出现明显减少(0.65±0.18降至0.51±0.15,p<0.01),而教育组无变化(p>0.05)。干预前太极组、教育组和无膝关节炎组的下肢肌肉贡献度排序一致:小腿三头肌>小腿前、侧肌群>股四头肌>腘绳肌,干预后,太极组的下肢肌肉贡献度不变,而教育组则变为小腿前、侧肌群>小腿三头肌>股四头肌>腘绳肌。研究结论:1.在进行6个月新型太极拳康复方案干预后可明显缓解膝骨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疼痛、关节僵硬,并改善关节功能;与之同时,可以减重使膝关节承重减小。2.6个月新型太极拳康复方案的练习虽并不能改变膝骨关节炎患者的步行特征(步行模式),但能一定程度上提高膝骨关节炎患者的步速,改善膝骨关节炎患者左右步长、步频的对称性,改善其行走能力。3.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身体在行走过程中的左右晃动的幅度和速度,姿势稳定性得到提高,动态平衡能力改善。4.膝外翻肌力矩可作为判定膝骨关节炎的敏感指标,新型太极拳方案可以减少膝骨关节炎患者的外翻肌力矩,减缓病程进展。5.新型太极拳康复方案是一项针对膝骨关节炎有效的运动干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