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动范畴是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法范畴。对于被动意义的表达,在不同语言中却并不相同。在汉语和俄语中,被动结构的表达和使用,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明显差异。通过分析比较,揭示俄汉语间被动结构的相关性和差异性,无论是从母语本体研究角度还是第二语言教学研究角度,都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先分别将汉语和俄语中被动句依据不同的标记分类,进行分析论述。通过对俄汉被动结构的对比研究,联系二者在结构特点、语义特征、语用功能和语体修辞色彩方面的异同之处,针对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被动结构教学问题及留学生偏误现象,以有助于做出有效分析及解决方案的拟定。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简要的叙述了研究汉俄语中被动结构的目的和意义、研究范围、内容和方法,并分别介绍了前人对汉语被动句、俄语被动结构的研究概况和现状。第二章主要介绍分析了俄语中被动结构的使用和表达,将不同标记形式作为分析研究的分类标准,主要是:带-С Я动词,被动形动词短尾及动词的第三人称或过去时形式。在俄语中,被动态意义的表达形式受到谓语动词的“性、数、格、时、体”的影响,形式不同意义上也有所差别。第三章分类研究了汉语中被动句的用法。主要分为:“被”字句及其变体,“遭、受、挨”字句和“是......的”被动句。并将“被”字句作为本章研究的重点。第四章是关于俄汉被动结构的对比研究,通过俄汉语间双向对比,从结构特点、语义特征、语用功能和语体修辞色彩方面这四个方面找出了二者的关联和差异。第五章主要讨论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通过分析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检索到的俄罗斯学生出现的被动结构错误例句,考察母语负迁移对他们学习汉语被动句的影响。针对不同水平的教学对象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第六章为本文的结论,对全文进行了简洁的概括总结,同时指出论文中的不足,及下一阶段需要进行的工作内容。本文主要以汉俄语被动结构对比为重点,不但注重表达功能上的差异,更注重句法层面的对比;既有内容的描写,也有实例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