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曾经是现代中央银行体系下对商业银行最重要的管制措施之一,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也作为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但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地位和作用已发生改变。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开始不断降低法定准备金比率,而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墨西哥和巴西等国甚至逐步取消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转而采用零准备金制度,这些国家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账户上的头寸保持着一个很低的水平,主要是为了满足结算需求,在央行进行货币政策操作时,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已不作为货币政策操作工具使用,同时,以上国家的中央银行逐步放弃了控制基础货币和货币量增长的货币政策操作目标,而转向控制短期利率的货币政策操作目标。
本文第一章指出了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由于零准备金制度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但它产生的影响还仅限于这些国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层面;从目前所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国外对零准备金制度理论以及零准备金制度下货币政策操作框架的研究相对于货币政策操作实践来说还比较少,而国内的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研究文献对这种制度提及更少,也没有学者对零准备金制度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从微观方面来看,正准备金制度下和零准备金制度下商业银行储备管理模式有着很大不同,目前国内外学者也还没有对此进行过研究,这些都给本研究留有较大空间。因此,本文以零准备金制度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对其出现背景、操作所依托的经济技术条件、货币政策操作框架等方面进行考察,这无疑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同时这些研究对于建设我国新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本文第二章分析了零准备金制度出现的背景:随着金融创新不断深化,电子货币的产生,货币概念变得越来越模糊,央行对货币量的控制变得几乎不可能,这使存款准备金制度实施的基础发生了动摇。
同时,金融创新也为零准备金制度实施提供了技术基础;新旧巴赛尔协议都有对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要求,这使银行在审核贷款时变得更加谨慎,必然会对借款人的资金成本和信贷的可得性都带来了很大影响,因此,降低法定准备金比率或者直接实行零准备金制度,可以使商业银行更自由地发放贷款.以上情况都说明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正在走向消亡,零准备金制度的出现有着历史的必然。
本文第三章详细介绍了加拿大、英国、新西兰和墨西哥等四个实行零准备金制度国家在实行该制度前后货币政策操作的变化,分析了这几个国家的货币政策和支付体系的关系,考察了储备余额和短期利率变动的关系。考察的结论:只要一个国家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供给有足够弹性,中央银行在进行货币政策操作时,准备金制度变得不是那么关键了.本文第四章讨论了有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下和零准备金制度下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在有法定要求的准备金制度下,中央银行采用法定准备金制度安排来制造结构性流动性短缺,在存款和准备金之间建立外生的数字化联系,以此方式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而法定准备金主要起制造流动性短缺和稳定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需求的作用;而在零准备金制度下,虽然取消了对商业银行的缴纳法定准备金的要求,但这并不会对货币乘数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利率走廊调控方式成为这一制度背景下中央银行调控市场利率的主要方式,而通货膨胀目标制则成为零准备金制度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框架设定;此外,在零准备金制度下,不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政策操作中的透明度、责任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在货币政策实践中,中央银行可以对公众的预期进行准确的引导,更有效地保证货币政策操作的最终效果。
本文第五章通过建立商业银行储备管理的一般均衡模型,探讨了不同准备金制度下商业银行储备管理行为。在正准备金制度下,商业银行根据法定准备金要求的数量以及对每个交易日可能出现的流动性波动的预测来决定持有准备的数量,在准备金缴纳是按保持期平均计算的制度规定下,商业银行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利益激励下往往在正常的保持期内不惜通过透支来获取利息收入,而在保持期的最后一天,为了满足法定准备金要求,大量的储备需求导致短期市场利率的剧烈波动,而这一问题,在零准备金制度下则得到了很好的解决.通过对比这二种不同准备金制度下的商业银行储备管理行为,可以得出结论,零准备金制度将从增强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简化商业银行储备管理决策以及帮助中央银行实现控制商业银行每日零结算头寸等几个方面提高了储备市场的管理效率,并有助于提高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效果。
最后,本文回顾了我国准备金制度的发展历史。无论是政策功能,还是具体制度设定,准备金制度在我国都有了较好的应用和充分的发展。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目前实行的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主要存在几方面的问题,即:较高的准备金率不利于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准备金计提方式不具备稳定货币供给及市场利率的作用,准备金付息制度和营业税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扭曲,并且一次性准备金率调整无法解决渐进式货币供给增长.正基于此,我国在未来准备金制度的改革中,应当考虑进一步完善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和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并且在调整存款准备金的资产结构和逐步取消准备金付息制度的基础上,逐步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甚至取消法定准备金制度,从而逐渐通过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实施政策调控。
综上述所述,论文分析总结了零准备金制度理论研究和其在世界各国实践情况,以及零准备金制度下货币政策操作框架变化对商业银行储备管理的影响。当前中国准备金制度还在不断的改革和完善,这些成果可能对中国的准备金制度改革提供一个比较合理的构架.基于上述研究,论文的创新之处表现在:其一,对零准备金制度下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框架转变进行了理论总结,认为创造结构性流动性短缺是正法定准备金制度下中央银行的主要政策操作基础;而在零准备金制度下,利率走廊是中央银行进行政策调控的主要工具,通货膨胀目标制则是实行零准备金制度的西方国家货币政策操作的重要制度框架设定。
其二,通过建立商业银行储备管理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在不同准备金制度下的商业银行储备管理行为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与正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相比,零准备金制度不但会增强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和简化商业银行的储备管理决策,而且能够提高中央银行的储备市场管理效率,以及有助于增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效果。
其三,从理论上总结了零准备金制度的实行所需要依托的条件,并针对我国目前的经济现实,指出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实施零准备金制度的基本条件,因此法定准备金在我国仍会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其四,通过分析我国目前准备金制度中的问题,提出我国中央银行应当进一步完善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和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并且在调整存款准备金的资产结构和逐步取消准备金付息制度的基础上,逐步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甚至取消法定准备金制度,从而更多地使用市场化的政策工具来实施货币政策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