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预后差、死亡率高,被认为是一种侵袭性肿瘤。众多证据显示,大多数患者被诊断为局部晚期或转移性ESCC,无法进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约80%的患者接受放疗和化疗,或放疗和化疗的联合治疗。然而,对ESCC治疗具有长期疗效的候选药物很少,这提示迫切需要寻找新的药物来改善ESCC患者的系统治疗。伊维菌素(Ivermectin,IVM)是链霉菌产生的多环内酯类抗寄生虫药物,发现其在黑色素瘤、乳腺癌、白血病、胶质瘤中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但研究发现会对细胞产生毒性作用,这也提示我们采取措施降低此药物的不良反应从而更好的发挥其抗肿瘤活性。雷公藤红素(Celastrol,Cel)是一种具有高生物活性的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经研究发现,它在诱导前列腺癌、黑色素瘤、神经胶质瘤等多种癌症细胞的凋亡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方面效果显著,本课题组前期实验也发现雷公藤红素通过线粒体功能等机制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增殖,同时此中药毒副作用小,这提示我们可以利用药物的优势进行联合治疗。近年研究发现,药物联合应用能够充分发挥药物的生物活性,同时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在肿瘤治疗方面有较好的疗效。因此,探究药物联合作用对于食管癌治疗具有重大意义。[研究目的]初步探索伊维菌素联合中药雷公藤红素对食管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伊维菌素抑制食管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采用MTT法、克隆形成实验、Ed U实验、裸鼠移植瘤实验及免疫组化染色等检测伊维菌素对食管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2、采用MTT法、形态学检测、克隆形成实验来检测雷公藤红素及伊维菌素联合雷公藤红素对食管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3、应用Western Blot实验、DAPI染色、流式细胞术、线粒体膜电位检测、ATP检测等实验探索伊维菌素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伊维菌素可显著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增殖,并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2、伊维菌素联合雷公藤红素对食管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明显强于单独用药的抑制作用,证实联合用药可以有效治疗食管癌的发生。3、伊维菌素通过诱导凋亡来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增殖作用,并且与线粒体功能异常、ROS/NF-κB通路密切相关。[研究结论]1、伊维菌素联合雷公藤红素可显著抑制食管癌细胞体内外增殖。2、伊维菌素通过ROS/NF-κB通路诱导食管癌细胞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