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型与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广西中医学院 广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中医证型与实验室常用血清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为中西医结合防治NAFLD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体检中心体检者中及肝胆内科就诊者中,符合入组条件的150例NAFLD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记录其实验室常用血清生化指标,应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处理所获得的信息与资料。   结果:(1)150例患者平均年龄44.46岁,中位数44.50岁,40~50岁者最多(43.33%),男女比例为1.94∶1;(2)肝郁脾虚证为NAFLD最常见证型(39.33%),男女患者均多属肝郁脾虚证;(3)B超检查150例患者多为轻度弥漫性脂肪肝(56.66%);(4) ALT肝郁脾虚证与其余证型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肝郁脾虚证检测结果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其余证型检测结果高于正常参考值上限,其中肝肾不足者升高最高,痰浊壅阻者升高最低,肝肾不足>痰瘀互结>湿热内蕴>痰浊壅阻; AST各证型间无差异(P>0.05),检测结果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GGT湿热内蕴证与其余证型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湿热内蕴证检测结果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其余证型检测结果高于正常参考值上限,其中痰瘀互结者升高最高,肝郁脾虚者升高最低,痰瘀互结>肝肾不足>痰浊壅阻>肝郁脾虚;ALP痰瘀互结证与肝郁脾虚证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痰瘀互结证检测结果高于正常参考值上限,其余证型检测结果在正常参考值范围;(5)TG肝郁脾虚证与其余证型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肝郁脾虚证检测结果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其余证型检测结果高于正常参考值上限,其中痰瘀互结者升高最高,湿热内蕴者升高最低,痰瘀互结>肝肾不足>痰浊壅阻>湿热内蕴;HDL痰瘀互结证与其余证型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证型检测结果均较正常值减低,其中痰瘀互结者减低最明显。TC、LDL各证型间无差异(P>0.05),检测结果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6)FPG肝郁脾虚证与其他证型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肝郁脾虚证检测结果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其余证型检测结果高于正常参考值上限,其中肝肾不足者升高最高,痰瘀互结者升高最低,肝肾不足>痰浊壅阻>湿热内蕴>痰瘀互结。   结论:①NAFLD患者年龄多在40岁~50岁之间,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②NAFLD患者多见于肝郁脾虚证;③B超检查多数NAFLD患者为轻度弥漫性脂肪肝;④NAFLD患者肝功能损害均较轻,其中肝肾不足者肝功能损害最明显,痰浊壅阻、湿热内蕴、痰瘀互结者肝功能损害轻微,肝郁脾虚者肝功能几乎未受损害;⑤NAFLD患者TG升高,HDL降低,TC、LDL正常。痰瘀互结者脂质代谢紊乱最重,湿热内蕴者脂质代谢紊乱轻微,肝郁脾虚者几乎不存在脂质代谢紊乱;⑥NAFLD患者除肝郁脾虚者FPG正常,其余患者FPG均增高,其中肝肾不足者FPG升高最明显,痰浊壅阻、湿热内蕴、痰瘀互结,FPG虽有升高,但个体间差异不大。
其他文献
目的:本实验利用大鼠慢性鼓膜穿孔模型,观察血竭蜈蚣油对大鼠慢性鼓膜穿孔愈合的影响,探讨血竭蜈蚣油对大鼠慢性鼓膜穿孔修复的可行性,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及实验依据。
背景:放射治疗技术(简称“放疗”)是鼻咽癌的一线治疗手段,但放射局部的脑血管受到射线损伤,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导致放射性脑病和放射性脑血管损害。因此,从理论上推测,鼻咽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