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冲击与中国宏观经济——基于区制转移方法的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gu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连续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现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能源的需求也逐年上升,石油作为工业生产的重要投入要素,其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约占20%,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石油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国内原油产量远不能满足消费需求。中国石油集团技术经济研究院2013年发布的《2013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国内石油供给缺口高达3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约60%。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的数据,我国已于2015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石油进口国。国际石油市场近年来一波三折,国际油价大起大落,2002至2008年间石油价格涨幅超过三倍,在全球金融危机后又落入谷底,经过短期反弹之后由于诸多因素再次迅速下跌。国内原油与成品油价格调整机制从1998年以来也逐步与国际原油市场接轨,使得国际油价波动能够较快地传入国内,对宏观经济各方面产生影响。  随着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的不断上升,加之国际油价的剧烈波动和国内原油与成品油价格不断向国际市场接轨,国际油价冲击必然会对我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在这一背景下,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与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形势新特点,研究国际油价冲击与我国宏观经济的内在关系,对制定合理的应对政策、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降低负面影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国际油价冲击与宏观经济的实证研究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最初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美国,讨论国际油价冲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研究重点逐渐转移至货币政策,主要探讨货币政策在应对国际油价冲击中的反应。进入21世纪后,随着汽车的逐渐普及,石油价格变动对居民家庭的影响逐渐增加,学者开始关注国际油价冲击与居民消费的关系,于此同时研究者也开始探索国际油价变化对工业部门等方面的影响。这些领域的国内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特别是在2010年前后涌现出大量文章探讨国际油价冲击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这些研究对于认识和理解国际油价冲击与我国宏观经济的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宏观经济具有显著的周期性特征,经济周期学说已被学术界广泛认可,用于描述宏观经济运行中扩张与收缩交替往复的现象。这种周期性隐含了变量之间内在的非线性关系,对普遍采用的线性模型提出了挑战。如果忽略经济周期带来的变量间关系的结构变化与非线性特征,而简单采用线性模型则会出现估计结果偏误。为描绘宏观经济的周期特征,计量经济学家构建了区制转移模型,引入非线性关系考察宏观经济的周期波动。一些研究表明,国际油价冲击与宏观经济间存在区制转移效应,石油价格冲击在不同经济状态下对主要经济变量有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分析国际油价与我国宏观经济时有必要考虑这一效应对两者间关系的影响。从目前已有的文献来看,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还较少。理清国际油价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特别是在经济周期波动视角下分析两者间的关系,对于进一步深入认识并准确描述国际油价冲击与我国宏观经济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核心与重要的创新之处就在于系统地采用区制转移模型,对国际油价冲击与我国宏观经济各方面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在研究内容方面遵循文献脉络,首先考察国际油价的波动特征,随后研究国际油价冲击对我国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居民消费和能源部门等主要宏观方面的影响。  第一,本文考察全球五大原油市场国际油价波动的结构特征,发现全球主要原油市场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波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波动频率增加。区制转移分析显示,国际油价的波动结构可分为高波动和低波动两种状态,其中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原油市场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高波动。  第二,在对国际油价冲击经济增长的研究中发现,国际油价外生于我国宏观经济,国内经济增长并不能影响国际石油价格,但国际油价对国内经济则存在显著影响。区制转移分析表明国际油价对我国经济增长分别存在“促进作用”和“阻碍作用”,在宏观经济收缩期,油价上涨会温和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宏观经济扩张期,油价上涨对我国经济增长造成伤害。具体数值显示,若季度国际油价上涨1倍,两种状态下季度GDP将分别上升2.67%和下降6.34%。因此建议政府稳定国内经济增长,避免经济大起大落。  第三,将货币政策引入分析框架后,再次发现国际油价外生于我国宏观经济,国内经济发展并不能影响国际油价变动。传导路径显示,国际油价变动通过媒介变量(价格水平等)间接影响货币政策,而货币政策变动对其他宏观变量产生冲击,表明货币政策在国际油价冲击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一传导路径主要表现为:国际油价上涨导致价格水平上升,货币政策为保持物价稳定而进行紧缩,从而对产出等造成损失。区制转移视角的货币政策响应函数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可分为两种:简单环境下的单纯政策和复杂环境下的复杂政策。第一种政策出现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稳定时期,中央银行主要盯住国内变量实施反通胀的货币政策。第二种政策出现于国内外经济周期剧烈变动时期,该期间内货币政策同时盯住国际油价与国内变量,国际油价上升会直接导致货币政策紧缩。  第四,在政府大力倡导消费升级,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拉动转为消费驱动的背景下,本文将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展至居民消费层面,考察国际油价冲击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线性框架下国际油价冲击对居民总消费和交通通讯类消费有显著负向影响,对其它消费均没有明显影响,表明居民的消费行为已经受到国际油价冲击的影响。作为宏观经济的重要部分,居民消费同样随经济周期波动。区制转移的消费函数显示,在我国经济周期转换期间,国际油价上涨将导致居民总消费、交通通讯类、家庭设备类和教育娱乐类等消费减少。因此建议政府平滑经济波动,稳定消费预期。  第五,近年来我国能源领域改革成果显著,2014年国务院发布《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明确肯定能源部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已有研究认为能源部门在国际油价冲击中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在此背景下,能源部门对我国经济增长有何贡献,国际油价冲击对能源部门的影响怎样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因此,全文最后一章通过两部门模型核算能源部门的增长贡献,考察国际油价冲击对能源部门TFP增长率的影响。研究显示,过去三十年间能源部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为12.32%,其TFP年均增长率为13.24%。国际油价冲击在我国经济扩张期对能源部门TFP增长率有显著负向影响,按年度看表现为国际油价上涨1%,能源部门TFP增长率下降0.4%。  本文的研究较其他文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基于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视角,通过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对国际油价冲击与我国宏观经济的主要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国际油价冲击与我国宏观经济间的区制转移效应。第二,研究过程中不仅使用区制转移模型,还遵循传统方式使用线性方法,并对二者进行相互比较与印证。第三,全方位和系统性地研究,不仅覆盖了国际油价研究的传统领域(波动特征、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和居民消费),还涵盖了能源部门等新兴领域,为政府和学术界描绘了国际油价冲击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的全景图。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