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恶性肿瘤己经成为当今世界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而肝癌一直是患病人数最多、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传统的诊断和筛查肝癌手段主要是影像学检查和血清标志物检测,但由于肝癌的基因组不稳定及高度异质性导致其一直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以至于大多数患者被确诊时己经是肝癌晚期。肝癌早期治疗多采用手术治疗,晚期肿瘤多采取放化疗、免疫治疗等的综合性治疗,近期疗效虽有所提高,但远期疗效仍不理想,因此,寻找治疗肝癌更加有效的新策略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因为具有在肝癌细胞高表达的特异性,展现出作为肝细胞癌(HCC)高度特异性的诊断标志和治疗靶标的潜力。GPC3由于在肝癌细胞中特异性高表达,因此被作为肝细胞癌(HCC)高度特异性的诊断标志和理想的治疗靶标。靶向GPC3的C端的人源化抗体GC33进入到了临床二期阶段,但其并未显示出临床治疗效果,可见单抗的治疗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肝癌早期诊断方面,吲哚菁绿(ICG)由于具备毒副作用小、半衰期短、信噪比低、不被肝外组织所吸收及光动力杀伤潜力等特点,近年来其近红外成像的能力开始被广泛应用于HCC的诊断中,也有报道尝试利用其光热特性进行HCC杀伤。但是ICG也存在特异性低、穿透力差的缺点而限制了其使用。本研究尝试结合靶标特异性抗体和ICG的优势,构建成抗体偶联药物,以期用于肝癌的早期诊断和肿瘤治疗。本研究通过杆状病毒系统表达出GPC3的C端蛋白,免疫Balb/C小鼠,筛选得到6株针对HCC的GPC3靶点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并挑选出与抗原GPC3结合能力最强、与GC33具有重叠结合表位的1BB11作为后续实验抗体。鉴定及验证了1B11与Huh7、HepG2等肝癌细胞的体外结合能力及针对GPC3靶点的高度特异性。将1B11与ICG-NHS ester进行偶联构建1B11-ICG,经过Zebatm脱盐离心柱纯化的1B11-ICG在体外实验中展示出与1B11相当的对HCC的特异性识别能力。在皮下荷瘤小鼠模型中,1B11-ICG能通过1B11抗体介导靶向肿瘤部位并发挥ICG的近红外荧光成像和光热治疗能力。实验结果显示,我们的1B11-ICG综合了二者的优点,使得其能在HCC诊断中提高成像的肿瘤特异性,与此同时还能发挥迅速高效的光热治疗效果。本研究初步探索了1B11-ICG应用于肝癌检测、治疗的可行性,为解决早期HCC诊断困难及为HCC的免疫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