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中美关系,是中美关系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是中美关系的黄金时代,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盟国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太平洋战争前后两国军事合作关系则是两国友谊的具体体现。这一时期的中美关系是中美关系史上最为光彩的一页。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共同战略目标是战时中美关系的基石,两国成功的军事合作是战时中美关系的核心纽带。两国在战时建立的军事同盟关系,是以往中美关系中未曾有过的新型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对战后中美关系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论文主要论述了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这段特定的历史时期,中美军事关系由有限合作到紧密结盟的形成过程及其原因,剖析了中美战略同盟关系下两国利益的冲突与协调,阐明了战时中美军事关系的性质和意义,以对当前进一步发展中美关系和正确处理中美关系中诸种问题提供可资的借鉴。论文包括引言、正文、结语、参考文献四个部分。引言部分:阐述了本选题的研究目的、意义、研究内容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正文部分:共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内容分述如下。第一部分:日本法西斯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是对亚太地区和平秩序的进一步挑战。面对强敌,中国国民政府采取“苦撑待变”的战略。美国囿于其决策环境与眼前的利益,采取了“避免介入”的消极立场。然而,日本称霸亚太的图谋,终将会促使中美走上合作抗日的道路。第二部分:随着日本侵华行动逐步升级和国民政府外交重点转向美国,美国的立场逐渐向“援华制日”转变。美国先后几次向中国提供贷款,以期通过有限的经济援助维护一个可能成为抗日堡垒的亲美的中国,并由此拉开了两国军事合作的序幕。第三部分:日本实施南进战略以及德、意、日缔结军事同盟之后,深感不安的美国日益重视中国的抗战地位与作用,并从财政与军事上增加了对华援助。如对华施行《租借法》,成立志愿航空队,派遣军事顾问团使华等。中美军事合作关系的发展,为后来两国正式结盟奠定了基础。第四部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正式结为盟友。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美国则明确承担起支持国民政府的义务。以重庆军事会议的召开,中国战区的设立以及美国与中共的军事合作为标志,两国军事合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第五部分:由于战略利益、历史文化传统、价值观和实力等方面的差异,中美军事合作之路并不平坦,更多地呈现出矛盾与合作并存的状态。但是,在打败日本法西斯这个共同的战略目标与利益的基础上,两国携手合作始终是主流。结语部分:在总结全文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尽管中美军事合作之路崎岖不平,但两国依然以大局为重,求同存异,合作始终是主旋律。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出于共同的战略利益,中美两国形成了一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对于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和美国实现全球战略目标都发挥了相当的作用,是中美两国人民友谊的见证,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