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和意义]通过分别针刺大鼠肝脏和肾脏的俞穴、原穴以及大、小肠的募穴,观察这三组不同的穴位对于痛风高尿酸血症模型大鼠体内的血尿酸(serum uric acid,SUA)、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BUN)、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minase,ALT)浓度的影响,以及对肝脏细胞组织结构形态的影响,探讨针刺不同穴组对痛风高尿酸血症的干预作用,为临床上针刺治疗痛风高尿酸血症的选穴、配穴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本实验持续时间为90天。将50只健康的、成年的雄性Wistar大鼠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平均分成5组:空白组、模型组、俞穴组、原穴组、募穴组,每组10只大鼠。造模采用灌胃给药的方法制备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造模剂为腺嘌呤(100mg/kg)加乙胺丁醇(250mg/kg)。除空白组外,其他4组于实验第1天开始造模,前21天每日灌胃一次造模剂,21天之后改为隔日灌胃一次,直到实验结束。其中的俞穴组、原穴组和募穴组3组干预组于造模的同时予以针刺治疗,隔日针刺1次,每次针刺时间为15min,针刺10次作为1个疗程,每疗程结束后停止针刺10天,之后再进行下一疗程的干预,如此循环往复,到实验结束共3个疗程。对于指标的检测,实验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SUA、BUN、ALT、AST,将大鼠肝脏做成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 staining),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其细胞组织结构。[研究成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的BUN、SUA明显高于空白组,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电镜下观察肝脏切片,肝小叶中央静脉的肝细胞水肿,细胞疏松,胞质浑浊,肝细胞索排列放射状排列不清晰;与模型组比较,俞穴组、原穴组、募穴组的SUA、BUN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镜下观察肝脏HE染色,肝小叶中央静脉的肝细胞水肿范围较模型组明显缩小,胞质浑浊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肝细胞索排列放射状排列清晰;3组针刺干预组间相互比较,募穴组在降低SUA、BUN含量方面的效果最好(p<0.01),刘于降低SUA原穴组的干预效果比俞穴组好,对于降低BUN俞穴组的干预效果比原穴组好;5组实验组之间的ALT、AST含量均互无明显的差异性。[结论]通过本实验发现,针刺肝、脾、肾的俞穴、原穴和大肠、小肠的募穴对干预痛风高尿酸血症的SUA、BUN均有一定影响。具体而言如下:1)通过针刺俞穴组、募穴组、原穴组均能降低SUA、BUN。2)降低SUA的效果为:募穴组>原穴组>俞穴组。3)降低BUN的效果为:募穴组、俞穴组>原穴组。4)痛风高尿酸血症阶段对AST、ALT没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