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索子宫内膜脱落细胞分析在子宫内膜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分析早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总体生存率的差异,明确早诊早治工作在子宫内膜癌诊疗中的重要作用。 方法: 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采用文献信息学分析方法,对子宫内膜癌筛查方法进行综述,并进行了比较性研究;第二部分选择2015年5月-2016年4月在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妇科就诊的有症状或存在高危因素的100例妇女,于诊刮或宫腔镜下诊刮病检前行子宫内膜脱落细胞分析,比较新方案和刮诊的取材满意率、诊断结果、出血量及疼痛感觉方面的差异,研究应用子宫内膜脱落细胞分析在子宫内膜癌筛查中的应用;第三部分选择2012年1月-2016年4月在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就诊子宫内膜癌患者198例,比较早晚期患者的年龄,户籍地、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的总体生存期的差异,研究早期诊断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影响。 结果: 1、子宫内膜细胞分析在子宫内膜筛查中的价值 本研究结果显示,新方案中子宫内膜脱落细胞取材满意者96例,取材满意率为96%;与诊刮或宫腔镜下诊刮病理取材满意者98例(取材满意率为98%)相比较,两组满意率无显著差异(P>0.05);脱落细胞学检查法出血量为(0.6±0.7)ml显著低于诊刮或宫腔镜下诊刮术法出血量为(8.7±9.3)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5.371,P<0.01);子宫内膜脱落细胞学分析法较诊刮或宫腔镜下诊刮术法疼痛程度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筛查子宫内膜癌诊断符合率为敏感性77.8%,特异性98.9%,假阳性率1.15%,假阴性率2.3%。 子宫内膜脱落细胞学分析筛查子宫内膜癌或良性病变是完全可行的,且相较于诊刮或宫腔镜下诊刮法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出血量少,几乎无疼痛感等优势,适用于有临床症状及高危因素的人群筛查,尤其在子宫内膜癌的筛查中意义重大。 2、子宫内膜癌患者总体生存率 生存分析结果表明,19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期最短为1.0个月,最长达47个月,平均生存期为(28.57±11.45)个月,1~4年总体生存率为94.59%、91.53%、87.27%和87.27%。 3、单因素分析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的相关因素 不同年龄组(<60岁组1-4年总体生存率为94.67%、92.27%、87.82%和87.82%;≥60岁组为94.50%,90.25%,86.32%和86.32%)、不同地区(城市组1-4年总体生存率为92.76%,92.76%,92.76%和92.76%;农村组为96.07%,90.77%,83.96%和83.96%)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组总体生存率尚无统计学差异(?2=0.149,0.415,P=0.699,0.520);不同病理类型(腺癌组1-4年总体生存率为91.37%,89.76%,86.91%和86.91%;内膜样腺癌为100.00%,96.26%,92.56%和92.56%;其他特殊类型为87.28%,80.57%,69.06%和69.06%)和不同TNM分期(TNM早期1-4年总体生存率为98.10%、95.48%、95.48%和95.48%;晚期为69.55%,63.23%,28.74%和28.74%)的患者总体生存率有统计学差异(?2=7.847,61.544,P=0.020,<0.001)。除腺癌外,其他特殊病理类型的患者不同病理分期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有统计学差异,早期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晚期患者(?2=10.603,P=0.001)。 4、多因素分析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 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临床病理高分期(HR(95%CI)为16.151(5.841-44.663),P<0.001)是子宫内膜癌生存率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他病理类型的患者(HR(95%CI)为2.890(1.627-5.701))预后不良风险高于腺癌患者;尚未发现年龄(<60 vs.≥60,岁)(P=0.008;HR(95%CI)为1.052(0.382-2.895),P=0.922)和患者来源(农村vs.城区)(HR(95%CI)为0.832(0.305-2.272),P=0.720)与患者的总体生存期有关。 结论: 子宫内膜癌筛查初筛采用子宫内膜脱落细胞学分析,确诊采用组织学,出血量少,患者疼痛程度明显降低,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适用于有临床症状及高危因素的人群筛查,具有较大的临床筛查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