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瓜枯萎病是一种对黄瓜种植生产有着严重影响的土传病害,在瓜类等蔬菜种植地多有发生,其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传统的防治方法是施用化学农药,但药物残留、耐药性等多种副作用对食品安全、环境构成了巨大威胁。生物防治方法因为作用明显、对环境相对安全,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而受到人们的重视。从采自山东、云南、陕西等地的蔬菜大棚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对黄瓜枯萎病有明显抑制作用的拮抗细菌YHJ15,经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和16S rDNA序列测定,将其初步鉴定为短小芽孢杆菌。该菌适于生长于pH5-7中性偏酸的环境,对氧气的需求量比较大,适于生长的NaCl浓度比较宽。其生长最适宜的碳源和氮源分别是半乳糖和牛肉膏。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较高,尤其对林可霉素比较敏感。在15-35℃范围内,生长速度没有明显差异。另外,YHJ15能够产生几丁质酶等。通过对峙实验,YHJ15的发酵液表现出对黄瓜枯萎病病原菌的明显抑制效果,而且发酵液经过121℃,30min高压灭菌后,抑制效果下降不明显。YHJ15的挥发性代谢产物对病原菌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但是相对抑菌率仅有25.5%;非挥发性代谢产物对病原菌菌丝抑制效果则较高,相对抑菌率可达48.9%。发酵液对黄瓜种子的发芽率未表现出抑制作用。发酵液拮抗活性的优化试验结果表明,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大豆蛋白胨,最佳pH为7-8,最佳接种量为2.5%,30mL/250mL为最佳装液量,35h范围为最适培养时间,25-35℃为最佳温度范围。本文还对YHJ15的拮抗物质的理化性质做了初步探索。发酵液经70%硫酸铵沉淀所获得的粗提物的拮抗效果最好,拮抗物质能够经过50-100℃、30min处理后,拮抗活性有所下降。拮抗物质对酸性环境比较稳定,但对碱性环境比较敏感,表现在pH5-8时抑菌活性较高,在pH超过12时拮抗物质几乎没有抑菌活性。经过蛋白酶处理后,拮抗物质均有一定程度的活性下降,下降幅度均超过了50%。拮抗物质对紫外线有一定敏感性,但下降幅度与紫外线强度、辐射时间无严格正相关关系。拮抗物质对氯仿不敏感。经过常温和4℃放置处理,拮抗物质的相对抑菌率会随时间延长而降低,常温放置时,第14d即可有沉淀析出,第2个月时相对抑菌率已经下降至34.27%,第6个月时已经无法检出抑菌活性。而在4℃放置时,在到第4个月时拮抗活性才有明显降低。拮抗物质对于0.2mol/L-1.0mol/L浓度范围的NaCl不敏感。另外拮抗物质的粗提液的活性经高压灭菌后显著下降,相对抑菌率下降至37.29%,说明拮抗物质中有一部分对高温敏感,也有部分对高温不甚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