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研究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黄淮平原雨涝灾害发生发展规律,本文选用短期旬降水量指标和长期I指标相结合作为雨涝指标,分析了黄淮平原范围内39个国家级台站的1961~2017年逐年、逐月雨涝灾害次数,得到以下结论:(1)以自日照穿过沂源、潍坊到黄河下游的直线作为分界线,黄淮平原被分为半岛区域、主体区域两部分:东部地区为半岛区域,春、秋、冬季雨涝概率东北多西南少,年雨涝频率自西向东逐渐减少;西部地区为主体区域,春、秋、冬季雨涝概率东北少西南多,年雨涝频率自东北向西南逐渐减少。(2)雨涝概率95%重点分布带自3月的沿淮地区开始向北扩展,6月扩展到黄淮大部分地区,7、8月为全境,9月份向西南退缩,10月份退缩到西峡以西,11月份消失。黄淮平原雨涝灾害集中于4~10月。(3)黄淮平原地区按年雨涝频率进行单因子聚类可分为五种雨涝概率类型的区域,按年、月概率相结合进行多因子聚类可分为七种。与按年雨涝频率进行单因子聚类的方法相比,用年、月概率结合进行多因子聚类的方法得出的区域划分更有空间连续性、更加精确,更适用于黄淮平原的雨涝区域划分。(4)在半岛区域内,年雨涝频率没有分离出显著影响因子,1、2、11、12月主要影响因子大多为纬度,3月为经度,6月为综合海洋度,线性拟合方程:1月为y1=-0.015x+1.557,x为大陆度;2月为y2=6.383x-3.077,x为纬度正弦值;3月为y3=0.037x-3.693,x为经度;6月为y6=-1.011E-7x+0.971,x为综合海洋度;11月为y11=3.685x-1.323y11=3.685x-1.323,x为纬度正弦值;12为y12=6.257x-2.914,x为纬度正弦值。(5)在主体区域内,年雨涝频率显著影响因子为纬度,线性拟合方程为y=4.087x-0.922;各月雨涝概率主要影响因子大多为纬度,其次为经度,4、8月与普通海洋度也有关。各月雨涝概率与主要影响因子的线性拟合方程:1月为y1=-2.793x+2.322,x为纬度正弦值;2月为y2=-0.030x+1.796,x为纬度;3月为y3=-0.047x+2.461,x为纬度;4月为y4=-0.032x+2.013,x为纬度;5月为y5=-0.838x+1.417,x为纬度正弦值;7月为y7=0.003x+0.634,x为经度;8月为y8=-0.001x+0.994,x为普通海洋度;10月为y10=-0.014x+2.483,x为经度;11月为y11=-0.01x+2.040,x为经度;12月为y12=-1.391x+1.572,x为纬度正弦值。(6)黄淮平原年雨涝次数随年际波动稳定,随代际呈上升趋势。黄淮平原1月雨涝次数随年际波动上升,4月、10月雨涝次数随年际波动微弱下降,随代际趋势与年际相同。七种类型的区域年变化趋势和月变化趋势不同,而不同区域的年际趋势特征也不同,按月进行雨涝年际变化趋势分析更准确。(7)雨涝集中时间段4~10月内,4~7月雨涝站率波动幅度随月份逐渐减少,8~10月随月份逐渐增加,但只有7月有15年的稳定大周期。黄淮平原4、5、10月雨涝站率在80%以上,6、9月在90%以上,7、8月在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