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东尼奥·穆尼奥斯·莫利纳(Antonio Munoz Molina)出生于1956年,八十年代初期开始从事文学创作,被认为是“68一代”之后、西班牙新一代作家当中颇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他曾多次凭借其作品获得各类文学奖项,包括于1988和1992年两度赢得国家文学奖。不仅如此,他还在1995年成为了西班牙皇家语言学院的一员。作为小说家和专栏作家,穆尼奥斯·莫利纳的作品自问世以来,便在西方评论界广受关注,除西班牙本土之外,欧美一些国家也涌现出大量的学术文章以及会议和专著。另一方面,在我国,该作家的影响力虽已受到广泛认同,然而其作品尚无中文译本,研究也未曾深入展开。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电影元素在穆尼奥斯·莫利纳小说之中所起的作用,为研究该作者、以及其他受电影文化影响的西班牙当代作家的作品提供较为新颖的思路,同时期望借此引起国内相关领域对该作家及其作品的进一步重视。本文第一章首先说明了电影与文学两种艺术形式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首先,电影艺术在其发展初期,曾经受到文学、尤其是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启发;其后,随着电影艺术的成熟,它反过来丰富了新一代作家的文学创作。文学与电影之间这种相通的特性,为我们运用互文性原理分析穆尼奥斯·莫利纳的作品提供了可行性。互文性已经成为当代艺术的一个基本特征。该理论认为,一切文本都与其他文本相互联系,文本之间互为参照,彼此渗透,形成一个开放性的网状结构。以此作为起点,这一概念逐渐扩展到了更为广阔的领域,使文学、电影等文化形式得以自由对话,令我们能够采取跨文本文化研究的方法来进行文学批评。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将穆尼奥斯·莫利纳作品中的电影元素视为互文要素,分析其在文学创作当中所起的作用。本文第二章介绍了电影元素在西班牙当代小说创作中的总体运用情况,说明了这一现象的出现根植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1975年后的西班牙文坛,随着独裁统治的结束,社会气候的转变使得文学创作获得了自由空间,一系列受电影艺术影响的小说相继问世,它们既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的产物,同时也是当代西班牙社会与文化领域经历变革的结果。在第三章中,我们从文学与电影的互文性出发,采取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选择了穆尼奥斯·莫利纳的三部代表作品:《贝尔特尼布罗斯》、《里斯本的冬天》、以及《满月》进行了具体分析。我们将小说中使用的一系列电影元素(主要包括“黑色电影”、“镜子”、“闪回”、“明暗对照法”、“背景音乐”、“主观镜头”等)视为互文要素,详细阐述了它们在文学创作当中发挥的功效,并由此得出结论:电影元素在安东尼奥·穆尼奥斯·莫利纳的小说创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将电影元素融入到写作当中,是该作家作品的其中一个显著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界限被逐渐打破,艺术创作也随之展开了新的前景。电影元素的应用之所以能够丰富文学创作,这是由电影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电影语言并非是专断性的,而是具有灵活性。借助视听功能和其他技术,它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文学作品的涵义,将其带入了一个更为开阔的领域之中。在穆尼奥斯·莫利纳的小说当中,电影元素在塑造人物、重现电影空间及场景、时间的处理、营造气氛、以及建立读者主观视角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加强读者与作者、读者与作品的相互联系上发挥了效力:首先,电影元素的应用使得小说中的描述更为生动,更加有助于读者的理解;其次,读者的参与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凸显;最后,电影元素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使二者产生了共鸣。总而言之,电影元素在小说中的运用实践了穆尼奥斯·莫利纳“读者至上”的文学理念,使读者成为了文学创作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