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结构的改变,便秘患者逐渐增多,便秘能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老年人及其他严重便秘患者还可能引发心肌梗塞或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疾病,并且长期便秘能诱发结直肠癌,因此便秘的治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长期以来,对于便秘的治疗多局限于缓泻剂的应用,而长期的泻药应用反而逐渐加重便秘的症状,使便秘更加难治。在临床工作中笔者发现长期缓泻剂的应用使患者对药物治疗的效果逐渐递减,用药量逐渐增加,药物疗效减少的同时副作用在逐渐增加,直至治疗完全失效。虽然更换治疗药物后能暂时有效,但治疗一段时间后又减效或无效,只有再次更换药物。
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逐渐观察到便秘患者治疗中有一些共同的问题。通过反复观察思考及深入学习相关文献,笔者发现这种现象正如清代赵濂在《医门补要》中说:“有病日久,初服此医之方一两帖,颇效。再服则不效。又延彼医,不问药对症不对症,初服一两帖亦效,再服又不效,及屡更数十医皆如此。为戏药,终不治。”这也就是便秘患者治疗效果差,用药一段时间后逐渐失效的因为,主要是由于疾病对于药物治疗产生戏药现象。本研究课题从临床治疗的角度探讨便秘治疗的耐药性问题,提出慢性便秘治疗中的戏药现象及多靶点有效及失活假说;指出便秘病机演变是动态过程;提出慢性便秘治疗机制的戏病方理论,并根据患者的辩证分型为气血两虚型,采用益气养血,润肠通便的治疗原则不变,改变用药配伍形成不同的益气养血润肠方,针对患者不同靶点起效,分别激活来达到治疗目的。
目的:通过对比功能性便秘患者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复发率,明确中医药治疗便秘的优势,同时探索慢性便秘久治不愈的机制及中医药治疗便秘有效的机制,探索合理应用中药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用药方案。
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临床患者按入组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中药益气养血润肠方治疗,对照组应用乳果糖口服液治疗,疗程三周,停药一周后观察复发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段80%标志物排出时间上的差异,症状积分,疗效,复发率上的差异。
结果:两组患者主症积分比较,治疗后第7天和第14天,无显著性差异(P=0.8589;p=0.1170)。治疗后第21天和第28天,两组患者主症积分比较,治疗组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p=0.0000)。
主症积分随时间变化趋势是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7天内主证积分都有明显下降,然而对照组在疗后14天积分逐渐升高,提示症状有反弹趋势,而治疗组疗后积分逐渐下降,至21天后积分有轻微上升趋势。治疗后28天主症积分两组均有所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p=0.0420,对照组p<0.0001)。组间症状积分变化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提示在治疗后21天至28天,对照组症状有所反弹,并且反弹趋势明显高于治疗组。
主症积分治疗前,第7天,基线-第7天,第14天,基线-第14天,两组患者无显著性差异(P=0.8599;p=0.55:p=-1.74;p=1.48)。提示两种药物治疗便秘均有效。第21天,28天,基线-第28天,主症积分两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5.19;p=-8.05;p=6.27)。
治疗后主症积分下降变化趋势显示治疗后主症积分下降值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积分下降值差距逐渐加大,提示治疗组的症状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
治疗后第7天和第14天分别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排便频率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8949;p=0.2992)。治疗后21天、28天分别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排便频率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7;p=0.0002)。
治疗后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分别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排便性状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2874;p=1;p=0.3161)治疗后28天分别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排便性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9)。
治疗后第7天和第14天分别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排便困难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3944;p=3984)。治疗后21天、28天分别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排便困难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p=0.0401)。
治疗后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分别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排便时间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2943:p=0.3308;p=0.1575)。治疗后第28天分别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排便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6)。
治疗后第7天,两组患者次症积分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601)。治疗后第14,21,28天,两组患者次症积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2;p=0.0000;p=0.0000)。
从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来看,治疗组治疗前次症积分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7天内主证积分都有明显下降,然而对照组在疗后14天积分逐渐升高,说明症状有反弹趋势,而治疗组疗后积分逐渐下降,至21天后积分有轻微上升趋势。治疗后28天主证积分两组均有所上升,对照组反弹趋势明显高于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次症积分疗前疗后积分改变分析:次症积分治疗前,治疗组症状稍比对照组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第7天,两组患者无显著性差异(P=0.0601)。基线-第7天,第14天,基线-第14天,第21天,基线-第21天,28天,基线-第28天,主症积分两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P=0.0001;p=0.0042;p=-3.92:p=-5.1;p=4.96;p=5.95;p=-6.54)。
次症积分疗前疗后积分改变趋势是治疗后次症积分下降值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积分下降值差距逐渐加大。
治疗后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分别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腹痛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7244;p=0.2080;p=0.1509)治疗后第28天分别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腹痛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9)。
治疗后第7天和第14天分别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腹胀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4693;p=0.0869)。治疗后21天、28天分别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腹胀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69;p=0.0908)。
治疗后第7,14,21,28天分别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口干舌燥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p=0.0109,p=0.0014;p=0.0023)。
治疗后第7天和第14天分别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头晕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6860;p=0.1681)。治疗后21天、28天分别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头晕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9141,p=0.0878;x2=6.0929,p=0.0136)。
治疗后第7,14,21,28天分别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饮食不振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7;p=0.0165;p<0.0001;p<0.0001)。
治疗后第7,14,21天分别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烦躁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6955;p=0.4242;p=0.1466)治疗后28天分别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烦躁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8)。
治疗前不同时间段80%标志物排出情况比较,均为传输缓慢,72小时排出例数均为0。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段80%标志物排出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01)。
患者主症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四等级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
患者次症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四等级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提示中药治疗优于西药治疗。
两组患者在主症疗效显效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显效率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
两组患者在次症疗效显效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显效率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
结论:中药方治疗便秘具有肯定的疗效,其治疗便秘、腹痛、腹泻等并发症及复发率明显低于西药对照组,具有显著的优势。由中医药治疗便秘的临床观察研究得出结论:便秘病机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中医药辨证治疗便秘起效是由于中医药灵活辩证,针对便秘患者的不同辩证分型,采用相应的治疗原则治疗,使患者的不同治疗靶点分别得到有效激活,产生治疗效果。西药缓泻剂治疗便秘,患者逐渐产生耐药性是由于便秘治疗机制的戏药现象。本研究探讨的应用同一辩证思路,采用不同的组方组成系列方剂先后应用于患者能有效治疗便秘,对于便秘患者,能改善患者的体质状况,改善患者的肠蠕动功能,使患者逐渐恢复到不需药物治疗就能正常排便的生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