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各项重要经济指标运行出现较大偏离,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至中高速,企业运营成本上升导致利润锐减。与此同时,尽管国内投资有所下降,但是其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远不如从前。此外,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加,经济结构不再适应于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国内需求严重不足。基于这一背景下,2015年以来,针对供给和需求之间的这种严重不匹配,全国上下展开了以“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为首要任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尽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在于供给端的改革,但是如果供给和需求之间无法达到协调一致,那么改革将不再有意义。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国内总需求严重不足,消费作为我国内需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需求的扩大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财政政策成为我国进行宏观调控时的重要选择,而其中财政支出作为我国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重要工具,会对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产生各种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除此之外,通过研究还发现,地方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要比中央财政支出的影响更为直接有效。基于此,文章将分别基于财政支出规模、财政支出结构和财政支出波动这三个视角对地方财政支出和居民消费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本文在研究时,采用2000-2014年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同时通过构建多种面板数据模型和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模型)分别基于全国层面、区域层面和城乡层面对财政支出各构成部分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做出实证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地方财政支出规模与居民消费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区域和城乡层面来看,地方财政支出对各地区和城乡的居民消费均具有正向影响,其中,对西部地区影响最大,其次是中部和东部地区。而相比城镇地区,地方财政支出的增加对农村地区的居民消费则影响更甚。(2)我国地方财政支出各构成部分中,投资性支出和民生性支出和居民消费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而消费性支出和居民消费之间则呈现出负相关关系。除此之外,财政支出结构各构成部分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依然存在着较强的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具体表现为,就区域层面而言,投资性支出的增加对各地区消费水平的提高影响不显著,消费性支出的增加会抑制各地区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民生性支出则反之。而消费性支出的抑制作用在东部地区更为显著,民生性支出对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对西部地区则明显强于中东部地区。至于城乡之间,投资性支出影响依然不显著,消费性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均会产生不利影响,民生性支出则反之,除此之外,消费性支出和民生性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作用均高于城镇地区。(3)我国地方财政支出波动与居民消费之间呈现出负相关关系,财政支出波动程度的提高将会抑制居民消费的增加,而这种抑制作用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依然较为显著。从城乡来看,尽管财政支出波动对城镇地区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产生较强的负向影响,但对农村地区则影响不显著。最后,本文基于以上各结论,提出优化我国财政政策实施效果的相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