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地老虎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的杂食性农业重大害虫,由于成虫具有远距离迁飞行为、幼虫为害具有隐蔽性,常常出现突然暴发的现象,造成作物生产的重大损失。像其它重大农业害虫一样,小地老虎的种群发生受种植模式、气候环境、防治手段等因素影响。研究明确中国小地老虎种群动态及其发生为害的演化趋势,对于深入揭示小地老虎区域性灾变规律和发展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系统分析了中国小地老虎23个监测点2014-2017年空中成虫种群迁飞动态,15个监测点1991-2017年地面种群发生动态,以及2008-2017年全国地老虎危害损失和重发区小地老虎发生为害模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小地老虎空中迁移活动频繁,各地季节性蛾峰具有明显的时空相关性。小地老虎春季北迁沿3条主要路径,即3-4月从华南地区沿东线迁入江浙沿海、华北南部,或沿中线迁入江南、江淮、华北南部,或沿西线迁入西南地区,5月继续沿东北方向迁入华北中北部和东北大部,或沿西北方向迁入西北地区。2.中国小地老虎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生态区划特征,黄淮华北主发区的种群由华南种群迁入形成。中国小地老虎发生区可按1月月平均气温10℃、4℃、0℃、-6℃等温线划分为5个生态区,在黄淮华北主发区跨越的4个生态区内,地面种群与高空种群数量动态均呈一元线性正相关(P<0.01)。在黄淮华北主发区(31.6°N-41.2°N),小地老虎地面种群关键发生期随纬度升高而推迟,纬度每升高1°,越冬代成虫始见日、第一峰日、主峰日和一代成虫主峰日分别推迟2.61 d、3.72 d、3.58 d和1.26 d。不同监测点间越冬代成虫发生量、一代幼虫种群密度及其为害株率和致死株率差异显著,其中山西汾阳、晋源和盐湖的常年平均值偏高,是小地老虎常年发生为害较重的地区。3.气候变暖导致中国小地老虎越冬北界和北迁范围显著北移,成虫发生期明显提前。1991年以来,以1月10℃、4℃、0℃等温线为指示的小地老虎主要越冬区(I区)、次要越冬区(II区)、零星越冬区(III区)北界,分别向北(高纬度)移动了154.31 km、232.38 km和58.66 km(即1.4、2.1和0.5个纬度);而2015-2017年小地老虎成虫高空种群的捕获地已到达黑龙江省富锦市等东北边界地区,比20世纪80-90年代记录的迁飞北界北移了702 km(即6.4个纬度)。27年来,随黄淮华北地区小地老虎越冬代成虫第一峰期、主峰期和一代成虫主峰期内日平均气温(DMAT)逐日平均值分别升高2.31℃、2.01℃和0.51℃,越冬代成虫第一峰日、主峰日和一代成虫主峰日分别提前15.35 d、17.05 d和7.87 d。4.全国地老虎发生面积和实际损失呈上升趋势发展,经济损失和用药成本增加。2008-2017年,我国8种(类)作物上地老虎年均发生面积2511.63千公顷,年均防治面积3053.81千公顷,年均实际损失14.19万吨,年均挽回损失53.97万吨;经年均投入2.73亿元农药成本进行大规模化学防治,农产品年均实际损失2.89亿元,年均挽回损失10.99亿元。小地老虎为害模式可分为偶然暴发型(汾阳模式)和常年平稳型(盐湖模式):汾阳模式中,常年发生面积占比25%以下,但重发年份的重发面积占比超过70%、产量损失率超过50%;盐湖模式中,常年发生面积占比80%以上,但重发面积占比25%以下。本研究佐证了东亚迁飞场内小地老虎的常年大规模远距离种群迁飞行为,明确了小地老虎春季从主要越冬区迁入主要发生区的3条迁飞路径和虫源数量关系,以1月等温线划分了中国小地老虎的5个生态区,阐明了黄淮华北主发区内小地老虎发生期随纬度升高而推迟、发生量存在地域差异的时空分布特征,为小地老虎异地测报提供了理论基础、预测方法和数值模型;首次证明了气候变暖导致中国小地老虎越冬北界和北迁范围北扩、北迁时期提前,预示了迁入期提早对黄淮华北玉米主产区的影响,以及迁飞范围北扩对东北玉米主产区的威胁,为重大迁飞性害虫的超长期预测提供了借鉴;总结提出了近年来全国地老虎危害损失上升、经济重要性增加的趋势,以及重发区小地老虎发生为害的不同模式,为制定综合防控决策与区域性防治对策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