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对药物流产后出现月经异常的潜在诱因进行了分析。在临床治疗中,设定了仙车饮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进行血清性激素(LH、FSH、P、E2)含量测定。结果显示:这种月经异常更容易发生在药流时年龄超过35岁、药流前月经异常、初潮年龄超过17岁,以及有多次药物流产经历的女性。所有患者在仙车饮治疗前的FSH、LH、E2、P都在卵泡期范围内或低于正常值,治疗后,各组激素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为了进一步研究这种月经异常的发病机制和仙车饮的修复作用,设立了大鼠动物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大鼠垂体、卵巢、子宫内膜组织中ER、PR的表达;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E2、P、LH、FSH;透射电镜观察大鼠卵巢、子宫内膜组织的超微结构。结果显示:米非司酮可以显著降低大鼠子宫内膜、卵巢、垂体组织中的ER、PR的表达(P<0.05),药物流产组子宫内膜的PR表达显著低于未孕米非司酮组(P<0.05),使子宫内膜腺体出现细胞损伤,药流组已经累及基底膜。卵巢组织中生长卵泡减少或消失,颗粒细胞凋亡,以药流组更为严重。不同剂量的仙车饮可不同程度的增加子宫内膜、卵巢、垂体组织中ER、PR的表达,子宫内膜出现新生腺体,卵巢组织中可见各级卵泡和黄体,以上改变在高剂量组更为明显。结论:药流后月经异常与患者药流时的年龄、流产前月经情况、初潮时年龄、流产次数有关;米非司酮可以降低大鼠垂体、卵巢、子宫内膜组织中ER、PR的表达,使大鼠FSH、LH、P、E2的水平下降,损伤子宫内膜腺体,抑制卵泡生长,诱导颗粒细胞凋亡,妊娠状态下的大鼠对米非司酮更为敏感;仙车饮可以增加ER、PR的表达,使性激素水平升高,修复子宫内膜和卵巢功能,疗效呈剂量依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