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然而,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劳动力资源优势逐渐减少。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所长蔡昉就曾指出,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到2013年将不再增长,人口红利即将消失的情况下,人口结构转变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严重,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出现“用工荒、用工难”等困境;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却出现屡屡找不到工作,就业难的情况;生育率持续下降,劳动年龄人口逐步减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等等。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首先介绍下自建国以来我国的人口转变情况,据此给出中国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及其变化趋势。然后进一步理论分析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对中国三十年高速的经济增长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二者之间又有怎样的内在的联系,再结合拓展的索罗模型得出一个具体的理论分析框架,最后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对中国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全文分为6章:第一章绪论,主要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选题意义以及文章的结构安排。第二章系统介绍国内外对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研究现状,并针对现有文献的一些不足和局限之处,提出本文的创新点。第三章大致介绍下我国自建国以来人口年龄结构的几次转变过程及其原因,并给出几次转变过程中中国人口的具体年龄结构变化情况。第四章较为详细的分析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转变所产生的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主要通过分析人口年龄结构转变是如何通过劳动力供给、储蓄率等途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第五章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首先根据拓展的索罗模型(即加入劳动力年龄人口影响)得到本文实证研究的理论框架,然后通过构建面板数据(Panel data)模型从动态的角度来考察我国不同地区、省份之间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第六章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各地区人口抚养比指标的系数普遍为负,说明人口抚养比增加,普遍会对经济发展水平带来负的影响效应。其中,西部地区人口抚养比系数较大,说明影响程度相对较高。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储蓄率系数相对较小,中部地区相对较大,东北地区次之,说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储蓄率相对消费和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其他地区小。东部地区经济水平发展较快,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是第二和第三产业。而西部地区刚好相反,带动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是第一和第二产业。随着国家近期对中部地区的大力扶持,中部地区资本投资相对较高,人力资本投资得到显著体现,形成较高的投资和储蓄水平,尤其是安徽省,近两年发展明显。因此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重的情况下,必然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较为突出的负面影响。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就国内较少的实证研究来看,大部分也是基于传统的经济计量理论为基础,采用最小二乘法来估计参数,没有对人口结构转变对经济增长的研究提供一个规范的数理推导过程。第二,国内研究而言大部分还是基于全国整体范围,对于各地区之间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较少,不能表现出地区之间的差异性。本文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全国不同地区,丰富了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内容。不足之处在于:第一,变量问题,本文在进行实证研究的时候只分析了人口总抚养比和储蓄率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人口抚养比只能从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方面来反映人口结构的变化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并没有体现劳动力质量的变化。这主要是由于代替劳动力质量的相关指标在学术界存在较大不同和争议,而且对于全国各个地区的相关数据也不易获取。第二,研究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应该考虑从较长时间跨度来考察,本文由于数据可取性的限制,只研究了1995-2010年的数据,难免有失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