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由“计划分配”转换为“自主择业”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目前全社会都在关注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尤其是近年来,经济转型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两个置换”、高等院校的连续扩招等,使我国始终处于失业高峰阶段。大规模失业群体的产生对我国社会经济、政治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因此,研究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成因以及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和谐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速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梳理、探讨过程中,本文的研究思路也逐渐清晰。本文从四个部分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政府对策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首先分析并导出了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为后续提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政府对策提供了客观研究依据。第二部分,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有的政府对策进行了分析,得出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体制改革及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健全,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行政环境因素。其次,分析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扩招政策的实施以及大学生本人的就业观念对就业的影响,得出由于扩招的速度过快,使高校在设置专业时,过度的盲目,从而导致大学生供需矛盾更为突出。此外大学生本人的就业观念转变不到位也是影响其就业的主要原因。第三部分,对美国、德国、日本、印度这几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时,政府所采取的对策进行了比较,并由此提出了对我国的几点启示:即在今后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上,也应消除劳动力市场的不合理制度、加大大学生就业的调控力度、使大学生就业流向均衡化、鼓励大学生到条件艰苦地区就业、加大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的覆盖范围,使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就业信息保持畅通,并及时给予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建议。第四部分,在前三部分分析论述的基础上,从五个方面阐述了政府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时所采取的相关对策建议,其中适时地和创新性地提出了要着力完善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即建立专门的大学生就业统计部门,对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以及社会上对大学生所学专业的需求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使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以便及时调整择业方向,以此来促进就业。